more: Jollen 的 Embedded Linux 教育訓練

Jollen's Blog「我的觀點」裡的所有文章!

  

CTimes 矽導論壇:Android元年 vs 山寨機氣象變化元年

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26, 2009 9:28 PM

誰能掌握山寨機的新商業元素,誰就能逐鹿中原。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1月份) Android與山寨機的關係,是一個特別另人感興趣的話題。最近實地與北京Androidin社群核心成員交換許多想法,有些觀點很值得台灣硬體廠商參考,筆者就一些討論,整理出部份觀察心得與大家交流。 Android在中國地區投下一顆能量彈,這可能是一顆破壞力驚人的炸彈,不過,最可能的地方是它具備「定向精確爆破」的能力。山寨機的成功,讓不管是本地,或是外來的廠商,都打著「山寨模式」的主意。山寨模式在大陸地區出現快三年的時間,在中國本地的銷售數字為一億台,這還不包括「外銷」到海外的數量。這段期間,中國幾家山寨機廠商,也在短短時間內,一躍成為前幾大的本土品牌手機商。 山寨商的腦筋動得快,現在更把主意打到Android上頭。根據山寨商的說法,Android在中國地區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也就是「智能型Android山寨機」將是下一個山寨風潮。與Android社群合作開發Android系統,是山寨商近來特別感興趣的項目。 根據Androidin(中國本地最大Android社群)的說法,已經有幾家山寨商表示對Android智能手機的興趣,同時也希望能與中國本土Android社群合作,開發不同市場需求的軟體,並針對特定市場做銷售。這也正式開放手機平臺最大的優勢,根據客戶需求彈性並快速客製化軟體的「市場定向爆破」能力。 Android社群在大陸地區越活躍,相對的「Android山寨機」就更有機會。過去由晶片廠商提供完整山寨機軟硬體解決方案的模式,將會逐漸轉變為由社群提供Android山寨機軟硬體解決方案。軟體方面,就不需要多說了,以Androidin社群為例,其社群研發能量,以及社群的人員成份,都非常有實力。以硬體來說,社群需要的是開放式的硬體平臺,因為社群人員需要在此平臺上優化Linux核心,才能提出效能穩定的解決方案。 這樣的變化與市場機會,對台灣廠商來說是很好的轉型機會。若是山寨商接受了Android社群提出的解決方案,那麼品牌硬體就會是一個發展方向,因為在操作系統與軟體可以由使用者任意更新(更換)的情況之下,一個受社群、山寨商以及使用者信賴的手機裝置,就會具有相當的潛力。 在研發方面,硬體廠商確實需要即早建立Linux核心與驅動程式的研發能力。大陸地區有許多具備Linux核心開發能力的社群以及開發者。山寨機廠商的強項是在銷售以及通路,因此研發的工作則是落在晶片供應商,或是Android社群上,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「山寨機模式」。 與傳統山寨機相比,Android山寨機需要一些不同的元素,誰能掌握這些元素,誰就能逐鹿中原。 (作者為Androidin台灣地區連絡人,連絡信箱:jollen@androidin.com)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Android 手機 - 邁向心理效應的轉折點

jollen 發表於 March 30, 2009 11:51 PM

不確定因素消散 G2延伸氣勢 趨勢即將確立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2月份) 最近一則有關Android的最新消息是,T-Mobile 即將在五月份開始銷售 G2 手機,對 Android 平臺來說,這是一個具實質意義的里程碑,代表者 Android 手機的氣勢與話題將再延續。從現在看過去,T-Mobile 的 G1 手機帶來的意義,它並不只是全球第一支 Google 手機,更成功扮演了開路者(帶路者)的角色。 回顧過去,一開始,大家都在謠傳 Google 即將推出自己的手機,並進軍行動通訊產業,但後來 Google 在一場正式的記者會上宣佈成立 OHA 並釋出 Android 平臺後,大家才又恍然大悟,原來 Google 推的一個開放平臺,而不是 Google 手機。針對開放開放平臺來說,開發者社群期待的是一個開放源始碼(open source)的平臺,因此一開始非完全開放源始碼的 Android 便開始受到一些質疑。Google 的反應夠快,在去年(二零零八年)的6月2日便發表了一則聲明,宣稱「Android 將會 100% 開放源碼」,果然,在10月22日,Google 便正式公開了 Android 的完整原始碼。 Google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行動通訊產業 - 看中國崛起與市場機會

jollen 發表於 April 1, 2009 5:25 PM

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3月份) 近來讀到幾則報導二零零九年移動通信大會的新聞,提到中國在手機產業中,營造了一股崛起的氣氛,有些人更直接了當提出中國手機產業崛起的看法。從產品角度來看,中國在這次大會的產品展示,幾乎涵蓋了所有產品線,可想見中國在手機產業的研發能量頗為驚人。以中興通訊來說,其自主研發的手機產品線,己經涵蓋了各種作業系統,以及三端手機(中階、高階與低階),顯見其產品線的佈局頗為完整。 中國的華為也成功進入全球幾家主要的電信營運商,同時目前也是部份地區的主要供應商之一,可見中國手機產業也具備了電信營運商模式的能力。開放式手機平臺對中國在國際業務的拓業,也會有正向的幫助。二零零八年全球GSM手機出貨排名,華為以24.4%的佔有率排名第二,己經超過 Nokia。華為在移動通信大會上也展示了使用 Android 平臺的手機,因此在結合網路服務與應用客製化方面,華為做足了準備,有機會透過 Android 手機拓業國際市場。 中國的禹華通信近期也推出了 Android 手機的參考設計,這個參考設計採用 Marvell PXA-310 平臺,這是除了 Qualcomm 外的另一個 Android 手機參考平臺。禹華通信的 Android 手機平臺也有客戶採用了。現在,中國許多手機廠商陸續備齊了完整的 Android 設計平臺,只要 Android 應用程式的研發能量能到位,或是能善加利用 Android 開發者社群的資源的利用,未來中國手機製造商(ODM)在 Android 客製化手機的市場,會有一定的競爭力。 至於中國本地的 Android 手機市場機會在哪裡,以下就過去與中國業者的往來,整理一些資訊與大家分享。 目前,2G 的 Android 手機(GPRS/EDGE)在中國市場部份,短期還是會有不錯的市場需求,特別與業者合作的客製化手機部份,特別被看好。支援 Android 的 2G 手機參考平臺也相對完善,例如上述提及,禹華通信推出的參考設計,就是屬於 GPRS/EDGE...

Android Netbook 行不行:從產品角度來思考

jollen 發表於 April 19, 2009 3:05 PM

社群開發者將Android移植到EeePC後,興起一股「Android小筆電」討論風潮。Android小筆電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;由開發者給市場的一個考題。市場上一陣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新聞,幾家品牌大廠,對Android小筆電市場更是磨刀霍霍。對於這陣Android小筆電的風潮要如何解讀?在此分享個人的觀察與想法,請不吝指教。 Android小筆電的熱潮,起之於玩家對技術的好奇心;對於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討論,則是廠商與使用者的期待與想像。從技面的角度來看,Android小筆電仍有使用介面(UI)上的疑慮,尚不足以產品化。由於Android介面的設計預設對象為手機,因此在小筆電上的畫面表現較不理想,操作方面亦同。Android小筆電上仍有技術缺口。 基於「應用程式」概念的小筆電,因是「使用習性」的問題,使用者還是喜歡微軟的作業系統,Linux小筆電還是佔不到便宜。 使用者免不了將Linux小筆電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拿來相提並論。Linux上有OpenOffice辦公軟體,但微軟系統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ffice套裝軟體;Linux上有Thunderbird電子郵件軟體,但微軟系統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utlook軟體;無論是上網、電子郵件還是即時通訊,Linux小筆電上的「應用程式」都讓使用者操作得很沒有安全感。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。 基於「網路服務」概念的Android平臺,因為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,因此似乎存在不錯的機會。Android平臺不基於Linux桌面技術,我們沒有辦法將OpenOffice軟體,或是Firefox瀏覽器安裝在Android小筆電上,正好與現有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,也給了新產品定位的大空間。 產品定位方面,把Android做為取代微軟系統或Linux桌面的想法,反而讓Android小筆電失去了這個差異性;當大家開始討論Android小筆電上能不能執行辦公室軟體時,誰知道,會不會又像Linux小筆電產品般的結果。 Android平臺的產品可以擁有更多的區隔性,因此機會之一是尋找或創造不同的產品「使用概念」。現階段Android小筆電仍處於技術玩票性質,這是由玩家帶起的概念。要讓Android小筆電產品化仍要補齊技術上的不足。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Android產品開發的關鍵五力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, 2009 5:28 PM

文/陳俊宏 jollen@jollen.org 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6月份) 開放平臺讓我們看見了新機會 關鍵能力培植才能掌握機會 Android手機產品開發的重要能力培植,是搭上Android商機列車的入場卷。在Android手機產品開發,以及技術養成方面,有哪些重要的關鍵能力呢?以下針對這段時間所做的觀察,以及個人的心得,提出五個重要的指標能力,請您不吝指教。 關鍵力一:界面設計。過去談智慧型手機時,大家都了很多的力道在UI設計上,主要的原因除了智慧型手機都是觸控式螢幕的規格外,也受到iPhone很大的影響。Android的「制式界面」比較沒有獨特之處,因此「客製界面」將成為Android手機以及其他Android產品的重要特色。採用OMS系統(Open Mobile System)的oPhone手機,就在UI設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。 關鍵力二:工業設計。手機工業設計(ID)包含手機的體積以及外觀,由於「手機」的特點是「經常攜帶」、「高移動性」以及「時尚配件」,所以手機是否夠輕薄、易攜帶,會是消費者重要的考量點。此外,有些手機代表的是一種時尚配件,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徵,因此在工業設計的能力也影響到手機的銷售。對Android手機來講,工業設計不但重要,甚致還要更高一層來搭配有特色的UI設計。 關鍵力三:底層技術能力。研究Android作業系統底層技術的目的之一為「培養Android移植技術的能力」。任何Android應用程式都需要底層的支援,才能順利運作在硬體平臺上,而這也正是Android產品開發的核心能力;Android產品開發階段,不但一個高品質的硬體,也需要將Android作業系統移植到該硬體上並進行調校,才能讓Android應用程式在產品上順利執行。 關鍵力四:軟硬整合。上述的「移植能力」並不等於「軟硬整合」的能力。移植的目的是為了讓Android作業系統能在目標裝置上順利執行,並且驅動程式部份也能正常運作。軟硬整合的工作則是希望透過驅動程式的支援,讓Android Framework能發揮硬體的特色,因此如何擴充framework並實作自已的Activity與Service,以及修改framework,將是技術面的關鍵。 關鍵力五:行銷溝通力。手機產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產業,除了通路行銷(channel marketing)以及電信通路(carrier)的做法外,直銷(direct sale)也會是Android新興品牌手機的一大機會。Android是人人可取得的開放手機作業系統,新的產品概念,可幫助新興品牌進入利基市場,而採取直接銷售,例如透過網路,將是利基品牌手機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做法。在產品行銷方面,如何與社群(community)以及終端用戶(end-user)溝通,並精確傳遞產品概念,以及經營品牌形象,就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。 與技術面有關的關鍵力三,以及關鍵力四,說明了Android作業系統與過去的Linux手機平臺的不同之處。Android是一個很健全(strong)的Application Framework,framework的擴充與開發技術是重要的技術。以大方向來看,加入新的 library 時需要擴充 application framework。 Android framework 的實作,部份需要考量硬體的規格,例如: Surface Manager 需要考量是否有 GPU 或硬體加速。但 Android application 建立一個 Surface holder時,若是將 Surface 的類型設定為 SURFACE_TYPE_HARDWARE,就必須針對硬體加速與 DMA 做移植工作。這個例子舉Android基本技術能力的重要性。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四個步驟、建立你的Android競爭力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, 2009 5:33 PM

文/陳俊宏(Jollen Chen) Contact: jollen@jollen.org 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7月份) 創建自有版本 打開你的競爭力 過去品牌商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自已的軟體。所謂的「自已的軟體」並不是拿別人的軟體來使用,或是視取得的開放源碼軟體為自有軟體。Android是一個作業系統,微軟的Windows Mobile也是一個作業系統,他們二者的「本質」上有什麼不同?Windows Mobile是由微軟所「擁有」的軟體,無法「自由」取得;而Android是開放源碼的軟體,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自由取得,但是你擁有它嗎? 取得不代表擁有。建立自已的版本,能控制並掌握整個框架的開發,才叫做擁有。擁有了自已的Android軟體,你就能修改它,並做出任何你想要的版本,取得(get)與擁有(own)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。過去Linux以及開放源碼給人的迷思是,由於軟體能自由取得,並做修改,因此不需要付費購買微軟的產品。下載Linux核心與開源軟體,故事才正要開始,首先要面臨到的便是工程的部份。沒有自有的Linux技術團隊,只要假以他手,將專案外包,而工程化後的Linux系統,自已仍無法掌握,照著自已的意思儘情地修改。 如何擁有自已的軟體,以下是個人建議,請您指教。擁有自有Android軟體的第一個步驟是:建立Android進化版本、即自已的分支。將Android框架的原始(original)原始碼(source code)建立一個新分支,也就是自已名字的版本。Google所提供的Android作業系統是「原生版本」,而自有的分支則是「進化版本」。例如:調整Android框架的實作,以加入自有的特性(features),讓自有的進化版與原生版有所差異。試想,當我的Android進化版可以提供更炫麗的操作介面(UI)時,使用原生版本的產品便失去了市場性。最佳典範就是 HTC Sense。HTC Sense是HTC手機的專用UI,針對Android手機,HTC Sense能提供更棒的使用性(usability)。 第二、建立商標。Android作業系統採用Apache授權(Linux kernel除外),而不是較為普及的GPL授權,所以Android作業系統對於商標(trademark)的建立是相當有助益的。商標是企業的一項價值,商標代表「這是我的東西」。當有差異性的Android版本能關閉原始碼,並建立註冊商標時,代表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:「這是屬於我的Android版本」。最佳典範,一樣是HTC Sense(tm)。 第三、適度貢獻與關閉原始碼。Android作業系統是開放平臺,開放平臺技術開發講求貢獻。OHA聯盟也是如此。廠商要能持續對OHA聯盟有所貢獻,而提交Android框架的程式碼是一個做法。OHA聯盟發給會員的門票並非終身有效,因為仍有被趕出大門的例子。另外,基於自有版本提供一套SDK是非常不錯的做法,例如OMS SDK就是一個典範。 第四、建立應用程式。基於市場與產品建立應用程式,以搭配產品,這是Android作業系統帶來的絕佳機會。是否自創品牌,當然也是一個考量,端看應用程式的價值以及特殊性。進化版Android目前來看,可以有二個發展題目。第一是結合服務的客製化版本,例如:OMS針對China Mobile服務做大量的客製化。第二個是針對UI與使用性做客製化版本,例如上述的HTC Sense。 廠商欲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,並開發產品,但若不思考如何建立自有的能力,以及創造自有的Android進化版本,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。最大的盲點在於「外包能解決所有問題」的思維;反之,專案外包(out sourcing)不會是Android能帶來的商業價值,解決方案(solution)才是。針對個人開發者的部份,Android作業系統給開發者(developers)最好的舞臺是Android Marketing,因為越多的拷貝數量(即下載數)代表軟體越有價值。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經營Android軟體設計服務、需要不同的思考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, 2009 5:35 PM

文/陳俊宏(Jollen Chen) Contact: jollen@jollen.org 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8月份) 軟體委外設計服務 - 百年老店、全新感受 委外服務(outsourcing)在科技產業是一種普遍的商業模式,透過委外取得解決方案,以及後續服務是產品開發的一種做法,委外服務供應商透過「接案」的方式獲取利潤。特別是在軟體方面,有許多代表性的「軟體代工」廠,讓軟體代工成為委外服務的代表作。 隨著Android被大量關注以及採用,會有越來越多的「Android設計服務」公司出現,透過觀察,確實也有很多專門承接Android軟體專案的公司、小團隊或個人,這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現象。在討論Android設計服務前,不如先來思考一下近來當紅的線上軟體商店模式。 Android Market提供的商業模式是收取「安裝」費用,即使用者下載的拷貝(copy)數決定了軟體開發商的營收,雖然Android Market還沒有像App Store這樣成熟,但是「線上軟體商店」的模式幾乎已經被確立了,「應該要做market」的公司,也都宣佈他們的market方案了。這種賺取拷貝數的商業模式最簡單沒有負擔,可以說是比微型創業更小型的創業方式,唯一的考量的是流通在外的裝置(device)數量,因為裝置流通越多,軟體被下載的機會與次數越高。 再談到委外開發的模式,什麼樣的公司,會有「Android應用軟體委外設計」的需求?無疑是想要「bundle」特殊軟體在「產品」上的公司,希望有些軟體在機器出廠時就被安裝,在這樣的前提下,就有二個想法。第一,我們可以單純提供設計服務、交付成果,再由廠商預裝到裝置上,這時「安裝數量」與收費就沒有關係;第二,可以提供收取權利金的方式,安裝到裝置的數量,決定收費,等於收取拷貝數的費用。 對設計服務公司而言,採用以拷貝數為基礎的模式,是比較好的模式,但是這種模式能不能被廠商接受?衡量的依據之一是「解決問題」,或是「提供價值」。一項只能解決問題(技術難題)的服務,大體上只能以服務收費為主;而一個能提高產品價值的軟體,就能收取拷貝數的錢。在這裡所討論的是Android的設計服務,在其他領域,銷售「關鍵技術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。 Android應用軟體設計商,還要具備的一個思惟是,Android應用軟體是可以被安裝到「任何」的Android裝置上的;因此,為單一廠商或單一產品設計軟體,收取服務費用,還不如自已擁有(own)該軟體的所有權利,並透過market銷售,讓使用者安裝我們的軟體到不同的Android裝置。 但是,在線上軟體商店賣軟體也是辛苦的工作。一些應用軟體開發商,從線上軟體商店賺到的錢是相當微薄的,對人數較多的公司而言,market的模式還無法支撐營運。看來,現階段定位為Android應用軟體開發商的公司,除了採取最容易的「設計服務」外,要以拷貝數為商業模式的基礎,確實要有一些非常的策略才行了。...

CTimes 矽導論壇:從Android看小筆電的機會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5, 2009 5:48 PM

文/陳俊宏(Jollen Chen) Contact: jollen@jollen.org 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09年5月份) 技術端須補缺口 產品端須達到實用性 社群開發者將Android移植到EeePC後,興起一股「Android小筆電」討論風潮。幾個月後,市場上刮起了一陣開發Android小筆電的新聞。現在,幾家品牌大廠,對Android小筆電市場更是磨刀霍霍。對於這陣Android小筆電的風潮要如何解讀?在此分享個人的觀察與想法,請不吝指教。 Android小筆電的概念是由開發者社群所帶來的。網路上的技術玩家,將 Android 移植到 EeePC 701,並將這個新概念放到YouTube上分享。隨後,網路上開始出現討論,社群網站也接著進行報導,經由社群的推波助瀾,主流媒體也開始進行報導,接著,就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現象,Android小筆電開始吸引廠商的注意,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有不錯商機的產品。對於Android小筆電產品的熱潮,廠商與使用者的期待與想像也是一個主因。從技面的角度來看,Android小筆電仍有使用介面(UI)上的疑慮。由於Android介面的設計預設對象為手機,因此在小筆電上的畫面表現較不理想,操作方面亦同。Android小筆電在技術端仍需填補一些缺口。 但是,我們不仿從另一個「非技術面」的角度來思考。基於「使用應用程式、上網」為概念的小筆電,看來仍是微軟作業系統的天下,Linux小筆電在市場上起不了大作用的原因是「使用習慣」的問題。因為,使用者免不了將Linux小筆電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拿來比較。Linux上有OpenOffice 辦公軟體,但微軟系統小筆電上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ffice套裝軟體;Linux上有Thunderbird電子郵件軟體,但微軟系統小筆電有使用者更習慣的Outlook軟體;不論是上網、電子郵件還是即時通訊,Linux小筆電上的「應用程式」都讓使用者操作得很沒有安全感。 基於「網路服務」概念的Android平臺,因為與微軟系統的小筆電有很大的差異性,因此似乎存在不錯的機會。Android平臺不基於 Linux桌面技術,我們不能將OpenOffice軟體,或是Firefox瀏覽器安裝在Android小筆電上,正好能與現有的小筆電做出相當大的市場區隔。因此有一個很好機會是,我們可以讓使用者很自然地不將Android小筆電與微軟系統小筆電拿來做比較。差異性與區隔性,讓Android小筆電浮現市場價值。 總結來看,現階段Android小筆電仍處於技術玩票階段,要讓Android介面適用在小筆電產品上仍有一些技術距離;Android技術平臺與典型的Linux桌面環境截然不同,Linux或微軟的應用程式,無法「移植」到Android平臺上,但這個技術上的大不同,正好給了Android 小筆電「差異化」的想像空間。產品定位方面,把Android做為取代微軟系統的想法,反而讓Android小筆電失去差異性;應將Android平臺做為「產品使用區隔」的有效工具。未來Android若真的能開發出適合小筆電的版本,一定是個很酷產品。...

HAL stub的商業價值與想法

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29, 2009 2:20 PM

HAL stub是與硬體關係最密切的軟體 HAL stub因為是以獨立的*.so檔形式,佈署於/system/lib/hw目錄下,同時,執行時期(runtime)是以提供操作(provide operations)的方式來運作,所以可以達到HAL的目的之一,即界面(interface)的設計。 再加上HAL stub是與硬體關係最密切的軟體,所以讓我們有了不同的思考。 Android分支(branch)工廠 定義好界面再實作stub,這樣的架構讓stub,也就是*.so檔,可以元件化(component)。HAL以物件導向的思考方式設計與實作。元件可以抽換或重用,再配合過去提到的「Android分支建立」觀念,「HAL stub 服務工廠」的想法便油然而生。 提供HAL(與*.so)代工服務與解決方案 由驅動程式專業公司進行設計與開發,即軟體服務的一種想法,基於: 1. HAL stub軟體可封閉源碼,因此也較利於商業模式推展 2. 提供關鍵IC零組件封閉原始碼的HAL stub軟體
(Proprietary software) 3. 不但是「軟硬整合」,也是Android綁定硬體平臺的一種策略 當然,想法往往都是「有感而發」,現實面能不能執行又是一回事了。 ;-)...

二零一零新年快樂:新希望與期許!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, 2010 3:14 PM

新的一年,祝福大家心想事成。開放源碼(Open Source)與開放平臺(Open Devices)是相當有意思的二個主題,今年,二零一零年,希望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;也祝福大家,技術進步、研究豐碩。 今年,需要投注更多心力到Android相關的技術研究工作,以及產品規劃。去年,確實是頗為有趣的一年,自已也投入了相當多時間在技術研究、廠商交流以及教育訓練工作上。七個月多的時間,不斷巡迴台北、上海、深圳、北京四大城市,在這些城市進行Android以及Embedded Linux的培訓工作,其間,也和許多技術人員,以及廠商有許多交流,甚致深入的合作。 這段過程中,令人感受最深的,便是「快速成長」四個大字。 「二零零九年,大陸總計賣出一千三百萬輛台汽車。」有一天在前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出租車上,所聽到的一段新聞。大陸目前約有一百家汽車廠,一般消費者,從下訂到取車,可能需要長達三個月的時間。在一些主要城市,整條路上的汽車經銷商,甚致沒有一家有「現貨」可供銷售。 若以每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超越美國約5%來計算,中國的GDP在二零二零年,將超過美國。以每年8%來計算,到時生產總額也將再翻一番。今年,二零一零年,中國也要做好GDP超越日本的準備。不過,畢竟經濟這件事也不是做為技術工作者的我,能通盤了解的,除了平日讀讀新聞、看看發佈數據外,還是專注在技術本業上更實際一些,所以,在這裡分享一個技術工作上的看法,供大家參考指教。 有關BAE的應用,今年可能得到大幅度的份額增長。BAE的全名是Browser based Application Engine。這並非很新潮的技術,在另外二大手機作業系統:Windows Mobile與Symbian上,也都有這樣的應用。BAE其實不只是在手持裝置上,在Web Service或是個人電腦上,也都能看到它的踪跡。 重視開放平臺的BAE應用,把它加入產品設計與規劃的要項,是過去我給一家廠商提出的建議。過去,Android Market是個棘手問題,但現在開始,情況會有所改變。這是獨立應用軟體開發商或獨立品牌的好機會。Android Market的發展看起來將有很大的突破; 目前,在我所參與的一個技術工作上,已經將資源的分配由框架與底層的驅動程式,部份轉換到應用(Applications)的開發與研究工作上,就是希望在應用開發上加重比重。 上述提到的BAE技術,因為改變應用軟體開發的模式,也要多加的重視。 去年十二月,在教育部嵌入式軟體聯盟的一場開放手機研討會上,我邀請了北京的eoeAndroid社群做了一次遠端視訊連線,為現場同學做了一些Android方面的介紹。「社群是開放平臺的靈魂。」因為Android技術,出現了許多技術社群,「熱情」是他們的共通點。從eoeAndrod的談話中,可以感受到這點,以及技術研究的精神「自身投入、明確務實」。台灣的0xlab也是一個典範,我們看見了追求技術卓越的熱情與貢獻,還有務實的精神。 因為Android的出現,eoeAndroid團隊一些人辭去他們原本的工作,一起為建立社群而努力。在周遭所認識的朋友裡,他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堅定決心的工作者。 回顧過去的工作,深刻感受到不同城市間的工作文化、技術發展重點或是想法,都有很不一樣的特色;技術研究是個有趣的工作,給自已的期許是,當一個稱職的執行者,努力並有效率地完成專案。...

「Jollen 的 Android Framework in a Nutshell」演講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3, 2010 6:54 PM

在堅果殼裡「In a nut shell」是一句英文片語,表示「簡單地說」的意思,與中文的「總而言之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如果上網搜尋,還可以找到這個片語來源:知名的長篇史詩「伊利亞德(Iliad)」曾被製作成體積迷你的手抄版本,正因為這個迷你的手抄版本小到能放進堅果殼裡(in a nut shell),因此這個片語就被引申為「簡單地說」之意。 知名的電腦書出版商O'reilly就出版了一系列的「in a nut shell」。這個系列書藉的特色正如其名「簡潔、不托泥帶水」,「一頁抵十頁、一部抵十部」或許能說明堅果殼書的特色;意思是說,別人100頁的篇幅,往往堅果殼只需要10頁就足矣。事實上,這應該不誇張,因為現在很多書就喜歡拉篇幅、撐厚度;有些「用來佔地盤」的系列著作就更不用提了。不過,我們不該是以這種評論的角度,把堅果殼書跟其它書拿來做比較;因為,要出版一本著作,也不是簡單的事情,任何書都有它的參考價值、還有作者日以夜繼的心血在裡面,這些心血都應該被尊重。這樣的形容,單純為了說明「堅果殼書」的特色。 「寫一本堅果殼書。」是我很早的目標,雖然過去也寫了許多書,但都還達不到我想像中的堅果殼書標準。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這個目標。 前天的日記曾提到,去年利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在做「巡迴」,不過這是平常工作之餘的活動;「研究」佔了我日常工作大約50%-60%的時間,透過課程巡迴與演講,除了可以分享部份研究心得外,也有助於調整後續的研究進度。在這七個月的時間裡,大致上都把Android Framework的內部設計以及原理做了研究以及整理,對於整體框架的實作,也準備了一份簡報,希望可以用「堅果殼」的精神,化繁為簡,用一種簡而易懂的方式,將複雜的Android框架設計放進堅果殼裡。 有鑑於此,今年希望規劃大約3場演講,親身說法,為大家說明堅果殼裡的內容。 如何把龐大的Android框架,簡單表達,儘量簡化而保持原始精神,確實是一大挑戰,但也很有趣。希望「Jollen 的 Android Framework in a Nutshell」演講,能成功挑戰這個難題。目前正在規劃第1場堅果殼演講,歡迎大家提供意見供活動小組參考。活動時間將另行公佈,期望與大家交流,並不吝指教。...

山寨軍品牌革命:下一個山寨影響力

jollen 發表於 March 23, 2010 6:02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登於 CTimes零組件雜誌2010年3月號) 因為聯發科的解決方案、低價手機、不斷創新的外觀設計、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技術螞蟻大軍等要素,造就第一個深圳手機產業的奇觀「山寨機」。在抄襲與非正統的「模式」下所開發與製造的手機,就被暱稱為「山寨機」,意謂拷貝與強取之意。 過去也曾經在本論壇提到的本土品牌廠天宇朗通,是以山寨機起來,轉型為本土品牌製造商的代表。過去一年來,因為受到 Android 開放平臺的影響,讓這批所謂的山寨大軍開始思考國際化與品牌化的道路。Android 作業系統讓這些手機商感受到「自主」的力量,這個力量可以由以下二個技術層面來討論。 第一、開放的作業系統,讓山寨手機商開始有了能「自由使用」的軟體;使用這個開發軟體,便可以不會「直接」受到軟體原廠的控制與限制,在產品開發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。第二、開放的作業系統,讓山寨手機商能開始真正思考,「構建自有軟體團隊」的可行性與做法;自有的軟體團隊,可以針對市場或客戶的需求,進行開發與軟體的客製化。 由此看來,「使用上的自由」以及「針對市場做軟體客製化」是山寨轉型需要掌握的二個力量;另人振奮的是,山寨大本營所在的深圳,有了更成熟的產業與資金環境,給了新創自有品牌產品一個難得的好機會。過去山寨品牌化都是個案,現在山寨品牌化已經變成一個現象,氛圍已經形成,許多山寨機製造商對於「自有產品」、「自主解決方案」以及「自有品牌」展現強烈的企圖力,未來將成為不可漠視的力量,山寨大軍的轉型,成為下一個手機產業的關鍵影響力。 山寨品牌化,以及走向國際銷售,供應鍊管理是首要加強的能力。借助台灣供應鍊及供應鍊管理能力,可使山寨品牌化的腳步跨出大步。具體實行上,提昇供應鍊端的價值是必要工作,為不致淪為單純的零件供應商,可以思考幾個具體的做法,由小地方逐步完善。單純就技術面來看,幾個提昇價值的具體做法如下。 第一、提供關鍵零組件更精緻的軟硬整合服務,以服務增加本身價值,並思考開源模式的助益或可能帶來的影響力。第二、提供更完整的平臺解決方案,形式上更像是一個 turnkey key solution 或是公板,這方面台灣有許多掌握關鍵技術的硬體廠,都有很不錯的做法。第三、為產品製造應用軟體,模式上可以和硬體綁定銷售。 山寨大軍若能成功帶起品牌革命,成功走向品牌化與國際化,這個影響力對大家都是有助益的,若能正面看待、樂觀因應,這又是一個開放平臺潮流裡的一個大機會。...

文藝復興運動,軟體我能創作

jollen 發表於 July 18, 2010 11:12 PM

自由,而不是免費啤酒 (註1)。 Rinascimento, FOSS or FLOSS (free/libre/open source software) 神權至上的時期,被稱為「黑暗時期」,在 14 世紀興起的「文藝復興」運動,打破這個現象。也就是說,黑暗時代,神權至上,可能有很多像是「魔法」的東西,或是很多霍格華茲魔法學校(註:哈利波特的學校);文藝復興後,很多近代科學開始發展,生活在此時期後的人類,哈利波特稱之為麻瓜(Muggle,指沒有魔法的人)。 在 13 世紀晚期,義大利中產階段因為生活上的富足,開始尋求更優雅與時尚的生活,於是萠生「脫離神權」的想法。知名詩人「但丁(1265-1321)」的出現,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。於是,「個人主義」,也就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產物之一,開始發展。許多耳熟能詳的「大師」,也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,例如:米開朗基羅(忍者龜);天文學、物理學、數學、生物學等,高中時期最令我頭痛的近代科學,有了重要的發展。 用近代的網路現象來比喻,文藝復興運動很像是 Web 2.0。出現很多新現象,例如:個人主義的興起,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創作,發表成果,這裡的「個人主義」指的是「好的」個人主義,例如:分享、討論、知識交換,而不是自私的這種個人主義。 文藝復興時期,經典創作「聖彼得大教堂」花了 120 年的時間建造,由多位大師共同創作而成,很像是 Web 2.0 時代的「共筆」或是「協作」。Linux kernel 是網際網路時代,社群協作的重要創作之一。今天我們使用的 Android 手機,都是運行於 Linux kernel 軟體之上。 聖彼得大教堂,肯定是背包客必定點名的景點,這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。聖彼得大教堂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完工,當然不可能是由同一位建築師獨立完成,參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建築師有勃拉芒特、拉斐爾、米開朗基羅、小莎迦洛,這也是聖彼得大教堂的特色;現今,自由軟體界,稱重要且具代表性的 developer 為「大神」。感謝以上四位大神的共同協作,讓我們在 700 年後的今天,能親眼目睹這個偉大的建築,能欣賞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繪畫與雕刻。 文藝復興運動,就像 Internet/WWW 的出現,以及後來的...

Android 產品開發工作談:嵌入式系統技術講求整機開發

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17, 2010 11:41 AM

嵌入式系統畢竟是一個需要高度「軟硬整合」的技術工作,這和過去台灣所熟悉的「PC」是很不一樣的工程。過去把 PC 模組化,大家可以分工生產個別模組,組裝後,安裝作業系統以及軟體。把這個思惟用在嵌入式系統開發上,可能會產生一些盲點。 以 Android 作業系統為例,廠商都能取得 reference code,以及 Android 使用許多開放源碼專案的成果,因此技術人員能進行更精緻的技術工作,例如:針對處理器優化編譯器。過去,把硬體做好,再安裝微軟作業系統,是台灣習慣的模式,但廠商無法取得源碼,最多只能使用 API 進行開發,所以直接取得能支援硬體的作業系統,是微軟模式的特色。 近期與許多經理人洽談 Android 產品的合作,發現微軟習慣真是如影隨形,以舊思惟思考新的產品,可能有許多盲點。產品研發的根本是技術,尚未脫離技術工作階段時,把專業的工作交給專業,是最基本的態度與責任。以下是小弟的一些個人看法,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,讓專案的成敗由技術決定,而不是身段與心態。請不吝指教。 嵌入式系統技術講求整機開發 如同一開始提的,嵌入式系統是非常講求細節的工作,所有的細節是為了讓軟體與硬體有更好的整合性,效能與穩定性的期中考卷,技術工作者必須努力交出及格的成績單。嵌入式系統的技術細節,往往超乎技術人員自已的想像。 過去的 PC & NB 研發工作,努力把硬體做好,用更快的處理器,把作業系統安裝到硬體上。「直接把軟體安裝在硬體上」,不管是硬體工程師,或軟體工程師,都不需要考慮軟硬體間的細節。所以,PC & NB 是一種不必過度講究開發細節的工作。 現在把 Android 放到 ARM 平臺上,開發手機,不但需要把 Android 提供的 reference code 做實作,更要進行許多細節的工作。幾個大細節像是: 1. Android 提供的 reference Launcher...

Android 軟體開發的思惟與建議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3, 2011 1:06 PM

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,2010年12月) 2011年是Android揮軍平板電腦的重要一年。 AP+OS+APP主導產品開發,AP(Application Processor)應用處理器是產品主板(PCBA)的靈魂,主要的功能是用來執行作業系統。OS(Operating System)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應用軟體的執行環境,並負責驅動主板上的所有硬體。APP(Applications)則是基本作業系統所撰寫的應用程式。 作業系統有近二十年來,不斷蓬勃發展,並採取社群模式開發的Linux kernel。應用程式部份,有Google提供的AOSP(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)以及Android API標準。應用程式開發者基於標準API撰寫各式有創意的應用程式,產品開發商或硬體製造商,可基於AOSP的架構以及API標準發展產品。對產品開發商的優點是,基於AOSP架構與API標準所發展的產品,可搭載「現有的 Android 應用程式」。意思是,Android Market或第三方來源的各種Android應用軟體,「很早就為我們的產品準備好了」。 因此,AP+OS+APP的產品公式,可等價於AP+Android Application Framework+Developers。這讓產品開發的思惟很不同,但也可以很傳統,取決定產品本身的定義。以下是幾點「很不同」的想法,提供大家參考指教。 第一、Android Application Framework的開發強調「相容性」。這個相容性並不是傳統上的「硬體相容」或是「舊版本軟體相容」,而是「API相容」。如同上述所提,當一個 Android框架無法開發到API相容時,「很可能多數的現成軟體都無法正常執行」。開發Android產品不是只為了硬體,而是要支援網路上「現成的各種軟體」。消費者可能無法接受一個API不相容的Android產品。大部份的應用開發者都基於標準Android SDK做開發,此時,API不相容的產品,會讓這些應用軟體無法執行。因應這個問題,Google提出了CTS套件,希望廠商開發的 Android 框架與產品都可以通過CTS(Compatible Test Suite)測試。 第二、開發軟體是「設計導向思惟」。寫程式(Coding)並不等於做軟體(Software),寫code可以很straight forward,意思是,大家可以通往直前,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發揮,程式碼怎麼寫,很自由心證。但是做軟體就很不同了。以Android框架的開發為例,寫code要考慮架構,要先做設計(OOD),要驗證設計的正確性,同時也要達到重用(Design Reuse)框架設計的要求;所以開發Android框架,是在一套系統化且制式的規模下進行,寫code受到規範。過去硬體商寫code是為了驅動硬體,或驗證硬體,現在要擔綱軟體開發的工作,coding的思惟就要改變。 第三、這是開放平台。開放平台(Open Platform)與開源軟體(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)是二個概念。開放平台代表開放API給開發者使用,或是開放Platform Builder供製造商使用,製造商很可能無法取得內部的實作源碼(Implementation source),取而代之的是一個configurable的環境。意思是說,AOSP版本的程式碼很可能永遠都是reference code,廠商自已的implementation也不會公開源碼。Android裡的Launcher是reference Launcher,Android裡的rild也只是reference code;大部份implementation是reference...

矽島論壇(2011.03):解析 Android 今年的重要技術發展

jollen 發表於 March 30, 2011 11:10 PM

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3月) 今年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大年,重量級的國際品牌,幾乎都已進入這個戰場。除了應用處理器與面板外,還有幾個重要的關鍵零組件,包括:DRAM、FLASH與感測元件,也是觀察要點。軟體部份,近期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 Nokia 事件,若 Nokia 確定投靠微軟陣營,對Symbian與 MeeGo的影響力無非是一個重傷害,Android也確定會成為主角。讓我們來「細看」這個主角幾個重要的發展藍圖。 第一、強化Web Application支援性,過去也在本論壇裡介紹過的Mobile Widget也是相同的技術。Mobile Widget是OPhone作業系統提供的特色,從各版本的Android發展歷程顯示,Web Application的支援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重心。基於WebView元件所打造的Web Application功能,是未來重要的手機應用軟體技術。 第二、視窗化。Android 2.x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,採取「瀏灠式」的架構,也就是每個應用程式的畫面,就像是一張「頁面」。在手機上操作應用程式,就好像在閱讀並切換頁面。針對較大螢幕的產品來說,「視窗式」瀏灠比較能符合過去使用者的習慣,也較為適合「多工式」作業系統。因此,Android3.x作業系統加入了視窗化的架構,讓使用者可以同時操作多個「視窗」而非頁面。 不過,Mac OS的發展趨勢做法有點不同。使用在MacBook Air上的作業系統是視窗式瀏覽,使用在iPad上的作業系統除了採取頁面式瀏灠外,也加入許多「平板專用特色」。現在,這些特色將被移植到MacBook Air產品裡,讓平板專用特色也能在「個人電腦」型的產品上使用。 第三、SDK。產品開發化將提供自有特色的API成為重要特色。在 Android 2.3 SDK 裡,大家都能發現「Samsung Mobile Add-ons」,這是Samsung針對Galaxy系列產品所開發的API,使用這些API能開發自有特色的應用程式。在Android作業系統框架裡加入API,並提供客製化的SDK並非難事。但重點不在於如何製作客製化SDK,而是在「讓API突顯硬體特色」。 第四、Native 化。客製化API目的是呈現產品特色,因此軟硬整合技術是關鍵。客製化API另一個目的是提供給「開發者」,因此API的「意圖」尤為重要。從軟硬整合的角度來看,Android將會有更大幅度的更新,特別是「Native 化」。Android 2.3 在部份硬體單元(Component)做了一些架構調整。隨著 AOSP 程式碼的大幅進步,硬體廠需要加強對 Android HAL 的技術掌握度。 為什麼在過去的 Android OS 裡,HAL...

矽島論壇(2011.04),Honeycomb到位:Android成為平板作業系統的關鍵特色

jollen 發表於 April 9, 2011 12:12 PM

Honeycomb到位:Android成為平板作業系統的關鍵特色 多項重要技術的推出,讓Honeycomb成為真正的平板電腦作業系統。 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4月份) 一場iPad 2的發表會上,賈伯斯以「copycats」來形容Android平板電腦大軍,著實給了一記當頭棒喝。不過這也是事實。在iPad取得大成功後,Android大軍很快地轉向了平板電腦市場。原本定位在智慧型手機的Android 2.0作業系統,也開始進行專門針對平板電腦的版本開發。如今,Android 3.0平板電腦終於正式開賣了,讓我們從技術角度來看,讓Android成為真正平板作業系統的是哪些關鍵特色。 首先,不得不提的重要技術就是「多核心支援」,這是Android 3.0的重要特色,也是Android首次支援多核心架構。Android 3.0在Dalvik VM與Bionic均做了修改,讓Android能開始支援多核心,讓Android在雙核心的Cortex-A9處理器上可以有更好的表現。 第二,新的UI框架,這是Android 3.0的重點。Android 3.0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支援較大的螢幕,例如:平板電腦。因此,Android 3.0在UI框架方面做了大幅度的修改。例如:加入了Fragments功能。Fragments,這個新的設計,可以將Activity切割成不同的subcomponent,可應用在需要「multipane」的UI開發上。在iPad上也常見此類型的應用程式。 第三,Animation與Clipboard也是Android 3.0的更新重點。為了讓UI操作有更佳的體驗,Android 3.0加入了全新的動畫框架。針對「平板」的使用特性,Android 3.0加了新的Clipboard框架,即剪貼功能。從產品的角度來看,Clipboard是平板電腦的一項重要功能,它讓應用開發者可以為自已的應用程式加入基本的編輯功能。過去在中小尺吋的手機產品上,要讓應用程式提供基本的編輯功能並不是很方便,因此手機軟體是以「操作」為主;現在,在大尺吋的Android平板上,已經能加入基本的編輯功能了。 最後,3D運算也是Android 3.0平板的重要功能。除了支援更佳的硬體加速外,Android 3.0還加入了一項稱之為Renderscript的技術。透過Renderscript技術,應用程式開發者可以很方便地以撰寫script的方式進行3D運算;Renderscript被儲存為*.rs檔案,並且透過Android SDK開發工具編譯為bytecode形式,並打包在*.apk裡。 Renderscript是為了高效能的3D rendering與運算所開發的技術。Renderscript的語法非常類似C語言(實際上是C99標準),透過這項技術,開發者可開發更有視覺效果的平板軟體;例如,電子書軟體,可能就會大量採用這項技術。Renderscript的技術其實早在Android 2.1(Eclair)就已存在,當時的Renderscript技術尚未發展更熟,編譯器也是基於acc來發展,因此較沒有被重視。 如今,Honeycomb已經有發展成熟的Renderscript技術,也改用效能較佳的LLVM編譯技術,Renderscript API與相關開發工具也已經公開在Android 3.0 SDK裡,想見未來Honeybom平板電腦將有比Android手機更豐富的視覺效果。 另外,Android 2.3/3.0的區隔,可以從技術面來看。Android 2.x針對中小尺吋螢幕的應用,例如:手機;Android 3.0針對大尺吋螢幕的應用,例如:平板電腦。中小尺吋與大尺吋的分界技術上沒有明顯的界線,從產品的角度來看,一般認為是以7吋做為分界。 因此,使用10吋面板的Android平板電腦,就採用Android 3.0作業系統。 從產品面來看,以單核心為主的產品或中小尺吋裝置,仍會使用Android 2.3;以多核心為主的產品,或大尺吋裝置,將會採用Android 3.0作業系統。未來的產品開發,將是Android...

台灣,軟體意識抬頭了!Android 大功臣與 3個 M 型現象

jollen 發表於 May 30, 2011 11:29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 2011 年 5 月號) 新一波的產業核心競爭力,有一個最簡單的答案,那就是「軟體」。軟體不只是「程式碼」與「技術」的代名詞,而是代表了整個新時代,從產品面來看,就是「創意」、「社群」與「網路」。「軟體提升附加價值」、「軟體才是產品的核心」等口號,不再是「下一波」產業的趨勢,而是「現在進行式」了。 近期台灣許多大廠,不約而同,大舉招募「軟體工程師」,說明軟體反客為主,將在「硬體成本競爭」時代自創格局。從「人力資源」的角度來看,經營教育訓練市場多年,最近也發現到許多過去沒有的有趣現象:人才移動很M型,自有開發能力很M型,建立軟體能力意識很M型。 第一、要人、找人 vs 找不到人。這是過去幾年沒有過的現象,可以說是「幾乎所有」的科技廠,都在設法招募優秀的軟體人員,以提升公司的軟體能力。軟體相關的招募需求旺盛,前所未見。從目前開放出來的軟體職務,以及招募現況來看,呈現相當兩極的現象。頂尖人才或即戰力,幾乎都往少數科技大廠移動,更多廠商開放出來的職務則是乏人問津,顯見「軟體」的新時代,公司的號召力、形象、品牌、活力與產品等,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。 第二、委外、再委外 vs 自有開發能力。因為Android前景大好,有不少軟體外包的案件,為數可觀;廠商也大舉採取委外方式,「設法解決一些技術問題」。不過,有一點可以讓我們思考的現象是,有軟體開發「丟包」需求的,幾乎都是中小型廠商,甚至是一些二線品牌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們應該是設法提升自我的軟體開發能量,建立自已的核心價值,委外不再是面對軟體時代的良好解決方案。有能力自製軟體的,大多數都是大型產品公司,或是小型新創軟體公司。台灣品牌找深圳山寨做「代工」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 第三、內部軟體人才的培養。從事教育訓練多年,很明顯感受到,這一年公司對內部軟體人員養成的重視。不單單只是從這一年接受內訓委託案的數量來看,更可以從廠商心態轉變來看。很令人感到興奮的是,廠商不但有強烈的「建立軟體團隊」意識,更願意投入資源,培養內部團隊。大部份具規範的廠商,積極採取內部培養的方式建立軟體能力,這與中小型廠商的「委外」做法,大相逕庭。現在的現象是,有人積極培養軟體能力,也有人認為仍必須做成本競爭,軟體只是附件。 最後,這是個人看法。不過是招募、委外或內部養成,都能有效地解決「軟體開發面」的問題,但就像我們知道的,軟體是「網路」、「應用」、「創意」、「社群」、「產品」等多面向的技術,除了開發技術外,產品規劃也是很重要的能力。台灣一些品牌廠的成功經驗,是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的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提升產品經理人對軟體的認知,才能擺脫「硬體思惟」,擺脫「成本、規格與 BOM」的硬體勝利方程式 (Hardware);有了軟體,應該來做真正的「產品 (Product)」。...

培養 Android 軟體人才: 從落實軟體工程教育開始

jollen 發表於 June 29, 2011 11:24 PM

文/Joll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 2011 年 6 月號) 「開發 Android」是台灣科技業的全民運動了。未來幾年,如果要尋求更大的突破,並提升整體軟體開發能力,根本的做法與策略為何?個人看法是「落實軟體工程的基本教育」。以下是個人對於「軟體人才培養」的看法與心得,請不吝指教。 提昇 Android 軟體能量,我們的當務之急是:培養一批「架構分析」的工程師。架構分析需要考量的層面較廣,包括技術面與產品面。軟硬整合的工作,幾年前訴求的是硬體驅動程式與系統軟體,主要工作是效能的提昇與優化,這是從硬體層面思考的軟硬整合。從產品層面重新思考軟硬整合,涉及的層面會放大至中間軟體(Middleware、Application Framework)、應用程式(Application)以及網路服務等。 架構分析的重點工作之一,在於了解 Application Framework 與驅動程式(硬體)間的關係,使用各種現有的技術來整合系統,並提出更好的架構設計方案。架構分析的技術屬於「軟體工程」領域,而不是硬體或系統程式領域。但具備驅動程式與硬體經驗,可以幫助工程師找出更好的架構設計方法。 Android 是軟體框架的技術。台灣廠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,過去積累大量的IC設計、硬體主板、驅動程式與系統軟體經驗,若能補足軟體框架的分析與設計能力,未來競爭力將有很大的想像空間。因此,導入架構分析技術,培養架構分析工程師,理論上能讓我們發揮這項得天獨厚的能力,建立獨特的競爭力。這也是三星(Samsung)正在積極進行的工作。 落實軟體工程教育是根本,必須從教育做起。軟體工程所討論的「軟體框架」就像資訊科學的「位元運算」一樣,屬於通識學科。軟體框架技術,重度依賴這些基礎學科:物件導向(OO)、物件導向語言(OOP)、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(OOAD)、分層架構設計、設計模式(Design Patterns)等,這些知識缺一不可。 軟體框架 (Software Framework ) 的四大特性 以下針對軟體框架做簡單的說明,以做為研究「軟體框架」的起步點。軟體框架具備四項特性:控制點反轉、預設行為、不可修改性與擴充性。第一、控制點反轉(Inverse of control),整體來看,控制應用程式執行流程的人,是軟體框架,而不是應用程式本身的函數呼叫關係。這與一般循序式的結構化語言(如:C語言)很不同。 第二、預設行為(default behavior),軟體框架本身都有預先設定好的行為。這些行為通常都是預先定義好後,才釋出軟體框架。所謂的「行為」範圍廣大,例如同步呼叫、非同步呼叫、阻塞式I/O等。 第三、不可修改性,這是軟體框架相當重要的觀念。以 Android 為例,其 Application Framework 的程式碼「不能」修改,開發者「不能直接改 Code」。意思是我們下載 AOSP(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)程式碼後,不能直接修改框架層的程式碼。若直接修改...

台灣廠商與老闆們,可以枉尺直尋的心態投入「架構研究」工作

jollen 發表於 July 6, 2011 4:15 PM

先前談了有關「架構分析工程師」的重要性,在這裡再分享「為什麼研究架構」是一項重要的工作,也值得業界投入。 架構分析與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:找出問題、解決問題,透過較為有系統的方式找出問題的起因,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。在研發工作上,可以大幅縮短開發時間。從專案的角度來看,有二個好處: 縮短自行摸索時間。在有經驗者的引領下,從學習、訓練、實習、經驗累積到開發案參與,都有明確的方法;在技術工作上,可立即了解每個技術議題所涉及的背景知識。在真正專案開始後,能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 解決問題。系統廠普遍存在一個老問題,就是「try-and-error」的解決問題方法。從架構分析面著手,能了解問題可能發生的層面,逐步縮小範圍,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從實務角度來看,「Research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完成工作任務。 因此,「架構分析」是幫助我們「解決問題」與「縮短摸索時間」的良方。學術上的「做研究」是為了學問,但業界做研究,很大一部份是為了解決問題,目的大不同。因此,研究工作、研究型軟體公司,或是顧問公司,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。 研究工作在追求更大範圍的收獲 不過是縮短摸索時間,或是解決問題,關鍵都在「時間」這項資源上。架構分析導向的問題解決過程,確實能加快解決問題的時間。反之,有時在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後,常常會有走了很多冤枉路的感覺,「要是當初知道這樣做,早就解決問題了」,可不是嗎? 不過是自行投入技術研究工作,或是尋求與技術研究公司合作,雖然一開始會有「沒有產出」,或是「不夠具體化」的感覺,也會感覺前期的投資沒有回收;但是,如果看得更長遠,枉尺而直尋,宜若可為也。最後,總結看法並簡單翻譯,「研究工作長遠來看,當可創造新的營收來源」,因為研究者能以創作心態做產品,製造者是以成本心態做產品。...

Motorola 嫁進 Google 大門,台灣硬體廠如何因應,與 Android 的未來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18, 2011 10:39 PM

Google 過去四年來對 Android 應用程式框架的貢獻巨大,可視為「資訊科技整合」的一個代表作,購併 Motorola Mobility Inc 後,除了媒體所討論的專利議題外,Google 更能從 Motorola Mobility 身上,學習到寶貴的軟硬整合經驗,這是更重要的進步。一般認為收購之舉是衝著專利而來。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到的是 IBM 也擁有許多作業系統專利,不久前,Google 也「一籃子」收購 IBM 專利,因此,Motorola 嫁進 Google 大門,專利議題應是主因。以下從「非專利」面分享一些個人看法,請不吝指教。 自有能力 vs 重度依賴 台灣硬體廠學習軟體的速度緩慢,對 Google 有很高程度的依賴。在 Google 購併 Motorola Mobility Inc 後,紛紛對 Android 的開放性提出質疑,並且認為 Motorola 將取得更多的 Android 資源,其它廠商或將淪為「二等公民」。 台灣硬廠對軟體的高度依賴性並不是現在才開始。從 Wintel...

趨動台灣的硬體產業創新:10個觀念建立開放硬體專案

jollen 發表於 October 3, 2011 2:53 PM

趨動台灣的硬體產業創新:10個觀念建立開放硬體專案 (文/Jollen Chen,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10月號) 硬體產業需要融入「軟體」、「應用」與「社群」的元素,才有創新的力量。台灣的硬體產業如何創新並尋找新的機會,開放硬體是一個很好的做法。台灣硬體業者,在開放硬體運動上,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以下以簡單的10個觀念,協助台灣硬體廠建立開放硬體專案。 第一:提供硬體元素 (Hardware Components) 以Arduino社群為例,它提供一個可供硬體愛好者「DIY」的元素,愛家利用Arduino提供的硬體來連接週邊裝置,例如:電器用品,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。由開放硬體計畫由銷售的硬體,以簡單易用為原則。 第二:整合式開發工具 (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) 除了有簡單好用的特性外,軟體也是一大關鍵;最重要的軟體莫過於開放工具。目前開放源碼的軟體開發工具眾多,如果可以讓硬體的開發工具更容易上手,使用並整合至現有的開發工具,肯定是最佳的想法。 第三:決定程式碼授權與內容授權條款 (FLOSS & CC License) 開放源碼(FLOSS)的眾多授權條款中,GPL(v2/v3)、BSD系列、Apache 2.0與MIT條款都是主流條款,也廣為使用。內容的授權條款則是以創用CC(Creative Commons)系列為主。不管是開放源碼、開放硬體、開放設計或開放內容,都要以這些授權條款為主。 第四:創造獨有精神象徵 (Symbols) 象徵可以是口號、符號、圖形等,或是建立完整的CIS系統。但是,若是借開放名義,行商業之實,很容易產生反效果。因此,並不建議基於企業現有的 CIS 系統,來進行這項活動。 第五:扮演適當的身份 (Sponsor is good) 如上述所提,勿假借開放名義行商業之實;但是,並不是要企業扮演慈善家,只有付出或貢獻,企業透過開放硬體社群,目前是為了創造新的商業機會。開放硬體運動是雙向的,硬體廠有貢獻,當然也可以有收獲,以「贊助商」的角色協助營運,並扮演初期創辦者的角色,都是很好的做法。 第六:社群經理人 (Manage Results not People) 從企業是開放硬體計畫的「成立者」來看,急於將社群的產出,連接到企業商業利益, 將很容易出現「控制」社群的行為。硬體廠需要了解的是,在開放硬體的計畫裡,沒有經理人:沒有任何計畫需要被管理,沒有任何社群的自發活動需要被管理。 社群與商業利益的良好結合,會是社群能長久經營的關鍵;這項工作也需要專業經理人,但經理人不是駐守在社群裡,而是在企業內部。因此,這裡指的社群經理人,並不是管理社群的人,而是善於收劍社群的產出,將之轉化為商業模式的專家。 簡而言之,企業內部的社群經理人,在於管理產出物,而不是社群本身。...

Android 4.0 源碼即將登場:產業將再起什麼變化?

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5, 2011 6:25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「零組件雜誌」2011年11月號) 經過10個月的等待,最新的Android源碼,千呼萬喚始出來。Android開始源碼專案,稱之為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(即AOSP),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.3,下一個AOSP將會是4.0。Google跳過Android 3.0的原因,據信是因為「Android 3.0程式碼不適合開源」,從技術面的角度來看,可能是碼源的組織結構尚未建全,以及架構設計並未經過全面驗證。 Android 4.0 跨裝置作業系統 從目前已公開的Android 4.0 SDK來看,確實是一個「跨裝置」的作業系統。代號為Ice Cream Sandwich的Android 4.0強調「手機與平板」通用,在新特色列表裡,我們也能發現,應用程式面的特色增加不少。事實上,這次Android 4.0的發佈,Google並沒有說明框架或底層技術細節的變動,而是強調應用軟體面的新功能。 Android 4.0可以說是Android發展史的「第三個重要時代」。熱呼呼的Android 4.0源碼即將到手,廠商應該如何調整接下來的研發策略?在此提供一些想法,請不吝指教。 軟體與產品公司興起、ODM 模式走入尾聲? 第一、產品公司的利基已經顯現。第三個Android發展時期,即Android 4.0的時代,訴求已經很明顯,那就是「應用軟體」。重視應用軟體,並不等於組織一個應用軟體研發團隊。實際上,Android Market近20萬個軟體,都是最好的「創意庫」。因此,Android 4.0對於產品公司特別有利基點,因為有了自有產品,才有機會專注在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整合,發展創新特色。 第二、系統廠應消除研發累贅。所謂的研發累贅,廣義上來說,可以是符合以下二個條件的工作:1. 重覆性工作、2. 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。重覆性工作視廠商性質不同而定,例如:感測器研發系統廠,「Android 移植」就是一個重覆性工作,因為接下來,廠商將能直接由「社群」或是「處理器原廠」取得完整度很高的參考設計,只需將重心放在感測器本身的整合,以及應用層面的創新等工作即可。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,說明在第三點。 走錯研發方向、修正成本相當昂貴 第三、研發成本很低或無限大。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,內容千羅萬象,在這裡舉一個例子:「技術研究」。技術研究的目的在於「精確掌握接下來的軟體與技術趨勢」,例如:多核心(Multi-core)接下來的主流會是「異質性」或「同質性」模型。這樣的能力通常只有專家型公司辦得到,例如:知名的技術服務公司Infosys就是一個例子。Infosys曾經提過,「當企業無法跟上技術變化,創新過程將變得緩慢」,因為一但走錯研發方向,修正錯誤的代價將極為昂貴。因此,技術研究是自組團隊,或尋求專家公司的協助,需要經營者的智慧。 彼得杜拉克:「巨變時代、徹底改造」 以上三個想法,主要是推測Android 4.0降臨後,產業現況可能會發生的化學效應,並取其重,當然還會有更多的變化,不只於這三個想法。面臨變化,新策略的制定,過去的經驗是否有幫助,這可能需要省思。企業經理人,可以從彼得杜拉克「巨變時代的管理」一書中找到一些想法,包含「徹底改造」也是巨變時代的一個藥方。...

Android 4.0 源碼即將登場:產業將再起什麼變化?

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5, 2011 4:05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零組件雜誌,2011年11月號) 經過10個月的等待,最新的Android源碼,千呼萬喚始出來。Android開始源碼專案,稱之為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(即AOSP),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.3,下一個AOSP將會是4.0。Google跳過Android 3.0的原因,據信是因為「Android 3.0程式碼不適合開源」,從技術面的角度來看,可能是碼源的組織結構尚未建全,以及架構設計並未經過全面驗證。 從目前已公開的Android 4.0 SDK來看,確實是一個「跨裝置」的作業系統。代號為Ice Cream Sandwich的Android 4.0強調「手機與平板」通用,在新特色列表裡,我們也能發現,應用程式面的特色增加不少。事實上,這次Android 4.0的發佈,Google並沒有說明框架或底層技術細節的變動,而是強調應用軟體面的新功能。 Android 4.0可以說是Android發展史的「第三個重要時代」。熱呼呼的Android 4.0源碼即將到手,廠商應該如何調整接下來的研發策略?在此提供一些想法,請不吝指教。 第一、產品公司的利基已經顯現。第三個Android發展時期,即Android 4.0的時代,訴求已經很明顯,那就是「應用軟體」。重視應用軟體,並不等於組織一個應用軟體研發團隊。實際上,Android Market近20萬個軟體,都是最好的「創意庫」。因此,Android 4.0對於產品公司特別有利基點,因為有了自有產品,才有機會專注在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整合,發展創新特色。 第二、系統廠應消除研發累贅。所謂的研發累贅,廣義上來說,可以是符合以下二個條件的工作:1. 重覆性工作、2. 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。重覆性工作視廠商性質不同而定,例如:感測器研發系統廠,「Android 移植」就是一個重覆性工作,因為接下來,廠商將能直接由「社群」或是「處理器原廠」取得完整度很高的參考設計,只需將重心放在感測器本身的整合,以及應用層面的創新等工作即可。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,說明在第三點。 第三、研發成本很低或無限大。研發成本過高的活動,內容千羅萬象,在這裡舉一個例子:「技術研究」。技術研究的目的在於「精確掌握接下來的軟體與技術趨勢」,例如:多核心(Multi-core)接下來的主流會是「異質性」或「同質性」模型。這樣的能力通常只有專家型公司辦得到,例如:知名的技術服務公司Infosys就是一個例子。Infosys曾經提過,「當企業無法跟上技術變化,創新過程將變得緩慢」,因為一但走錯研發方向,修正錯誤的代價將極為昂貴。因此,技術研究是自組團隊,或尋求專家公司的協助,需要經營者的智慧。 以上三個想法,主要是推測Android 4.0降臨後,產業現況可能會發生的化學效應,並取其重,當然還會有更多的變化,不只於這三個想法。面臨變化,新策略的制定,過去的經驗是否有幫助,這可能需要省思。企業經理人,可以從彼得杜拉克「巨變時代的管理」一書中找到一些想法,包含「徹底改造」也是巨變時代的一個藥方。...

硬體廠的軟體經營策略:建立軟體伙伴關係

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31, 2011 11:39 A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1年12月號) 現在已經是軟體的時代了,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發生,部份軟體公司,「想連硬體設計都一起做」;許多硬體公司,積極想在軟體層面有所突破。從技術上的做法來看,軟體整合是硬體廠尋求突破很好的方向,但技術性太高。因此,若以軟硬結合取代軟硬整合,也就是硬體廠結合軟體公司,成為伙伴關係,或許是另一個不錯方向。 軟硬整合的難度有多高?Steve Jobs打從創立蘋果之初,就決心走軟硬整合的路,今天許多偉大的產品,雖然並不光靠「軟硬整合」技術取勝,但單就技術面來看,這肯定是一條「非常漫長的道路」。因此,硬體廠與軟體公司結合,成為策略合作伙伴,將是比較聰明又有效率的選擇。另外一個原因是,軟硬整合做得好,長期來看,應該要往消費性產品公司的願景邁進。 這半年來,為許多企業進行訓練工作時,可以感受到「決心改變」的氣氛;最特別的是,過去一些被認為是純硬體廠的企業,正努力地尋找好的「軟體策略」;因此,在這裡提出一些個人觀察與想法。 第一、軟硬結合。技術研發上,硬體廠透過軟體公司的協助,可以為硬體建立更多價值,並且也能在新商業模式的建立上有所突破。因此,與軟體公司或是軟體團隊,建立伙伴關係,並且學習新的軟體研發管理模式,是重要的功課。建立與軟體公司的伙伴關係,並且成功打造突破性產品的成功例子,當屬三星的手機產品。伙伴關係是一種共生系統架構(Ecosystem),對硬體廠來說才是最有利的做法,因為可以建立軟體伙伴對自已的認同感。 第二、研發管理。過去的軟體研發,特別在台灣,都是屬於門內做法(In-door),意思是招募自有的軟體工程師,並在內部完成研發專案。現在,有許多專案在初始階段(Initial Development Pase)都是採用戶外做法(Out-door);簡單說,就是我們談論很久的社群模式,透過外部力量來完成工作。 軟體的研發方法不一樣了,關於這點,或許可以從我個人經營的軟體服務業務來說明;目前與客戶進行的部份軟體專案,客戶也接受了新的做法,讓社群上的個人開發者參與專案。因此,若採用戶外模式,專案的成功關鍵因素,在於是否能建立正確的研發管理方法。 第三、軟體是知識。軟體並不是程式碼,而是「知識」。知識包含想法、創意與專業學科等等。過去在本論壇,也和大家分享過「寫程式並不等於做軟體」的觀點。由於軟體是無疆界的「知識」,因此,策略與專案內容的擬定上,「不應該以硬體平臺做為出發點」;這是過去一直不斷發生的問題,許多計畫都是以硬體角度出發,容易因小失大。簡單說,專案的出發點,以及結果,「都只是在為硬體寫程式」,這是過去近二年觀察到的問題。 一直以來,硬體廠把軟體視為附屬品,或是將軟體公司做為外包廠的現象,在這半年來有了相當大幅度的轉變。這是一個以軟體為主的新時代,台灣硬體廠雖然一開始應變速度慢,起步也較晚,但是觀念的轉換速度卻很快,希望大家以期待的心情來看待。...

現今軟體開發的一個重要議題:開源授權與私有授權的混用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, 2012 9:45 A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2012年1月號) 軟體取代硬體成為主流價值 觸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成功,正式宣告軟體與網路時代的來臨,這表示硬體獲利模式時代的結束,以硬體為主的商業模式,成為上一個世代的故事了。軟體是產品開發的主角,這已經是大家所公認的主流價值。 因此,可以看到一個事實,台灣有許多硬體公司,已經將軟體列為重點項目,除了利用軟體提升硬體的價值外,也提供軟體服務的新商業模式。 軟體取代硬體,成為主流價值的時代,有更多非技術面議題需要探討。除了專利問題外,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,還有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重要議題,在這裡與大家分享。 一個非技術面議題 現今市場上流通的產品,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採取開放平臺與開源軟體。我們都知道,軟體太重要了,所以企業開始大量投入軟體研發。但與其說是「軟體研發」,不如說是「軟體工程」;因為,這些軟體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是開放平臺或開放源碼,意思是,絕大多數,甚致是全部的軟體,都是取之於他人(透過網路),而非自行「研究」與「開發」,所以事實是,我們都是在他人的基礎之上做工(工程)。 也就是說,現今企業「從零開始」開發真正私有程式碼的比例變得相當低。從產品的角度來看,可能有99%的程式碼都是外來,例如,使用Google提供的Android程式碼;又如,網路上數以萬計的開放原始碼計畫 (Open source software)。可能只有1%或更低的比率,是私有的程式碼。 因此,我們將產品上的程式碼分為「公眾財」與「私有財」二大類。開放源碼採用的 GPL 或 Apache 是屬於一種公眾財概念的授權 (License),無論是取得、散佈、重製或修改等,都要遵守授權規劃。例如:Linux 核心的修改必須遵守 GPL (Version 2) 的授權聲明,確實公開原始程式碼。過去一些企業經常採用「Delay Open」,即產品發佈後,儘量托延公開程式碼的時間,但 [這個做法可能仍有一些疑慮]。 透過一些「軟體架構設計」的方式,可以讓企業在公眾財的程式碼裡,加入「私有財」的程式碼。私有財的程式碼,完全由開發商自行撰寫授權條款,即授權方式是自行決定,而不是採用公眾財授權。例如,Android 的 HAL 架構,便具備這樣的空間。架構設計,有時並不只在解決技術問題,有些也在解決一些關鍵的非技術問題。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發現,開源軟體的公眾財授權,以及企業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必須採取的私有財授權,以及二者的混合,必須有一定的架構設計,才不致於面臨法律問題,這是台灣業者過去這一年來,普遍忽視的議題。從現況來看,筆者為大陸企業提供這方面建議與咨詢服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台灣業者在這個議題上,仍需加緊腳步。 Happy New Year 2012 !...

該來的終於來了:HTML5大戰拉開序幕

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13, 2012 9:56 PM

Android版的Chrome瀏覽器出現了,Chrome是HTML5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指標。預計今年HTML5(Chrome)將全面走入各式產品,這宣告純硬體時代正式結束了。未來的產品,少了軟體與雲端的加持,將顯得平傭而無奇。純硬體能走進市場的機會,只會越來越少。手機肯定首當其衝。特別是Android版的Chrome瀏覽器現身了,它將引發新軟體革命嗎? 我們知道,雲端應用目前有二大龍頭:Google與Facebook。Google老大哥的Gmail、相簿、位置服務等,儼然成為一項民生必須品。Facebook則是在社交網路(Social Networking)領域獨佔鰲頭。他們都是網路巨擎,也都是以平臺(Platform)的概念經營。平臺的概念是什麼?簡單說,就是提供開發者API服務。 平臺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,就像大家手上的手機,裡頭安裝了許多使用到Google以及Facebook API的App;這些App都會透過「雲端」,存取其服務。iPhone與Android手機裡的這些「雲端App」,所使用到的核心技術,就是HTML5。這代表著,只要HTML5的規格能開始推出草案(Draft),並且手機上的HTML5瀏覽器技術更加成熟,手機行業將會展開一場HTML5大戰。HTML5大戰就是雲端運算的戰爭,這肯定是新一波的軟體革命。以HTML5技術,結合網路服務、開發App,並整合至手機,將成為顯學。 所以,筆者認為,Android版Chrome的到來,從產業的角度來看,肯定是一個重要指標,具有特別的意義。它將帶領HTML5往前衝刺。其實,Chrome很早就是HTML5的領頭羊了,例如:早在2010年,Google就宣佈以HTML5取代Google Gear技術,從這裡可見一斑。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:有了Chrome,雲(Cloud Computing)就更容易放進裝置裡。正因為如此,所以Chrome的出現,有了HTML5大戰的煙焇味。Chrome將加速雲端應用走進手機App,所以手機不能只有硬體功能,硬體廠將面臨新的一波挑戰。...

HTC硬體規格優勢已不在、應思考產品差異化的價值

jollen 發表於 March 1, 2012 5:09 PM

這幾天看了MWC 2012的消息,華為與中興在手機領域的大躍進令人配服,還有三星的Galaxy SII可說是壓倒性的勝利,不但是銷售之王,幫助三星拿到2011年的智慧型手機龍頭外,也贏得今年的最佳智能手機獎。對此,心裡特別有感,所以很簡單的寫了一篇分享文;希望大家一起為HTC加油。 宏達電(HTC)在2010年MWC推出HTC Desire時,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,網路上紛紛以「最強的Android手機」來評價它。當時的三星,在Android手機領域,完全沒有任何建樹。即使是今年震撼MWC的華為(Huawei),或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中興(ZTE),當年推出的Android手機完全無法與HTC Desire抗衡。在硬體規格上落後HTC一大截。 HTC一向都是領先的硬體技術者,在2011 MWC推出Incredible S時,硬體技術仍舊領先業界;今年的MWC,繼續以HTC One X保持領先的硬體技術。HTC One系列更再加碼,以自有的ImageSense軟硬體技術,把手機照像功能再推上一層樓。仕橙部落特別將HTC過去三年來的MWC主打機,做了一個整理。   2010 MWCHTC Desire 2011 MWCHTC Incredible S 2012 MWCHTC One X 作業系統 Android 2.1 (Eclair) Android 2.2 (Froyo) Android 4.0 (ICS) 機身厚度 11.9mm 11.7mm 9.29mm 重量 150g...

Jollen's AFC 電子書開工了,順便提暢 Single 的概念

jollen 發表於 April 12, 2012 4:39 PM

先前在「Jollen 的 Android Framework Complete (框架大全) 課程發表、外加感想」提到了想把 Jollen's AFC 寫成一本書的構想,現在開始付諸行動了。學生時代寫書,其實也不是為了寫書而寫,大多是平常做技術的零碎紀錄,再匯集而成。在看到自已的成果出版成實體書時,內心可是無比的感動與激動,要特別感謝旗標出版社當時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。 這次,也打算開始整理手邊的資料,慢慢匯整成一本書,並且一邊整理,一邊上線。這就是數位內容的好處,不用一次全寫完再出版。新書的書名也未定,所以暫且叫做「Jollen's AFC」吧。不過,這次不打算出版實體書,原因有三: 1. 這是冷門書。內容不在迎合業界需求,而是希望寫出真正自已想像中的作品。 2. Light-weight content,頁數鎖定在 200 頁上下。簡單說,出版社考量實體書售價(根據頁數),以及管銷成本等,應該也不願意出版。 3. 不能 Print on demand,也就是不能「隨選列印」。有時讀者可能只想看,並且列印部份內容而已。 近二年,原文書掀起一股輕量級風,越是有深度、越是複雜的技術,內容就更輕量級。這種書的優點是,讀起來全不費工夫,而且一氣呵成,暢快無比。缺點是,底子不深,就很難啃,自已也踼過幾次鐵板。寫出這種書的作者,必定底子深厚,而且把知識融會貫通得很好。我決定多磨練一下功力,挑戰這種輕量級的寫作。 輕量級寫作的重點,在於頁數少,或是字數少。不過,最不重要的就是它的頁數或字數,而是內容的價值。輕量級的書,就是「底子不深不好啃」的概念,看起來小小一本,質量卻很大,讀起有重量。中文電腦書流行的磚頭書概念,也是經常有不錯的作品,但是請避免看起來很大,讀起來卻很輕的現象。例如,連續20頁都是程式碼(Source code listing)。 其實網路上有許多優質的短篇內容,但並不利於做實體出版,就算要出版,出版商也會請作者想辦法補到一定頁數。於是,為了補頁數、趕截稿,作者只好草草做工,所以最後的章節,也就草草了事。非常可惜。 為了不讓短篇內容,被出版商裝上義肢,所以 Amazon 就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。線上自助出版平臺。 Amazon 把這類有價值,字數介於一萬至三萬字間的短篇(小品),稱為 Single,並且搭配 Kindle Fire 推出了一個獨立的 Single 線上自助出版產品線。...

台灣沒有軟體人才的問題!年輕人請奮起

jollen 發表於 July 5, 2012 12:46 PM

文/Jollen Chen(Moko365創辦人),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2012年七月號 這一期,我想談談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,也分享在業界的實務心得。今年以來,媒體不斷報導台灣人才外流的現象,根據筆者最近與大陸業界人士的交流經驗,這個問題確實存在。並且,這個人才移動的速度非常驚人。台灣人才的流失正處於「主升段」。筆者在大陸從事教育訓練多年,課程中遇到台灣朋友的比例,確實逐年升高。今年以來,這個比例更高。現在,在大陸進行企業內訓時,遇見台灣同鄉朋友,已經是家常便飯了。 諷刺的是,台廠與政府不約而同大喊「台灣人才不足」。試問既然人才不足,又怎麼外流?讓我們來還原真相:問題核心是台廠與政府人才政策失當。 宏觀來看,台灣不是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,而是人才政策的問題。台灣談的人才問題,指的是本土人才數量的不足,這個不足是反應在「員工招募」的結果之上。但是,台灣本土優秀的人才很多,特別是軟體人才,不但沒有不足的問題,素質之高也超乎老闆們的想像。 所以,廠商反應的人才不足,說白了是吸引不到優秀人才,而不是優秀人才不足。應該要思考為什麼人才或年輕人不願進台廠就業。同時,政府往人才培養方向去做,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台廠與政府的人才政策需要檢討。 筆者所談的人才政策,是指如何網羅頂級人才,借助他們打造企業的新競爭力。這和人力資源普遍在談的員工關係、教育訓練、招募、挖角等,是不同的思想。什麼樣的人才政策,才能吸引優秀人才?讓我們向三星學習正確的軟體人才政策。 三星的人才政策一向做得很好,他是硬體與半導體業,擁抱開放軟體政策的學習典範。中國人講過幾句話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間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」出自《孟子‧告子下》。這就是三星軟體人才政策的最佳寫照。 開放源碼社群上的高手很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訓練,然而,他們是公認的天才。三星深知「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」的道理,所以經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,對人才也特別重視。三星以海納百川的心胸,去挖掘、去吸納這群天才,因為三星相信,「天才可以拯救一家公司」。這就舜發於畎畝之中的道理。三星從1999年開始,就全面實行這種人才政策,無怪乎,三星的面板、DRAM、手機與軟體等,都有驚人的技術成果。 政府的人才政策不當,也反應在產業換血的問題上。五月初,Moko365 和 CTimes 合作舉辦了 Android Day 大會。大會邀請了多位大陸的專家來分享演講,與其說是專家,用「熱血年輕人」來形容更為貼切。幾位年輕朋友,都是網路和軟體方面的八零後創業家。和他們聊天,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創業的熱情,以及對技術的激情。 Android的出現,大陸產業是大贏家。我並不是從產品的角度下結論,而是從社會現象的角度來觀察。Android,它激起了全大陸年輕人的創業激情。從社會的角度來看,這是一股強撼的力量,這股力量將會不斷促進大陸的軟體與行動網路行業的進步。GDP 反應了這個結果。 去年(2011)中國的 GDP 成長大約是 9.2%,根據麥肯鍚的數據,網路相關的產業,就貢獻了其中約 3% 左右。中國的經濟成長是有新血的。反觀台灣,只能設法提升過去硬體產業的產值,透過出口來提升 GDP。 軟體、社群與行動網路產業,在台灣都是小範圍的成功,例如:單一公司的成功、個人開發者的成功,並沒有大範圍,也就是整體產業的成功。台灣的產業看不到新血換舊血,這是人才的政策問題。 台灣的GDP成長沒有新生力軍,十年後,產業無以為繼。 結論是,台廠與政府需要思考對的人才政策,為什麼孫叔敖都去了三星此類的地方。台灣的軟體人才也請奮起,因為相較於大陸,台灣的年輕人,普遍缺乏衝鋒陷陣精神,也少了創業激情。...

繁華再見了。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。

jollen 發表於 July 20, 2012 10:05 PM

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。 存貨反應一個行業的經營體質,而手機行業目前面臨較沈重的庫存問題。當存貨天數過高,營業利益率會有很大的影響。而一些品牌手機商正面臨這個困境。 2008到2012年是智能手機的黃金五年,因為今年可能劃下休止符。我們都全程參與了這個行業,見證到智能手機(觸控手機)的大崛起。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佈破產,引發金融海嘯。當年智能手機業的營業利益率大約在18%~23%之間,金融海嘯襲捲後還能維持在16%以上。 這個數字在2012年Q1下滑到約9%左右,已經很接近PCB行業了。以銷售硬體為主要商業模式的手機業者,未來將面臨巨大挑戰,Apple早已跳出硬體銷售的模式,因此iPhone提早免役。 市場變化太快,智能手機席捲全球,以功能型手機起家並稱霸手機業多年的Nokia最早落難。繁華過後,高速的成長,反讓智能手機自已面臨成長困境。 張忠謀董事長提到的庫存問題,在手機業情況危急。2008年開始,手機業的存貨天數不超過40天,最高大約是37~38天。但是今年(2012)第一季的存貨數字來到51~52天,創下新高。台灣某品牌的營業利益率則是在今年跌破10%。 這些數字得到一個總結,智能手機不再是新興科技,它是傳統產業。營業利益率方面,賣手機的和作PCB的人差不了多少。高速成長的榮景不復再見,回不去了。 大陸的煤碳行業黃金十年也結束了,在今年六月份,煤碳庫存量來到28天,同樣是繁華老去。所以這樣的故事一直不斷在進行著,也不需要感到可惜。當下重要的事情是去尋找下一個黃金行業。 本文有續集 繁華再見後,手機業經營者挑戰巨大。至少別再衝浪了。...

繁華再見後,手機業經營者挑戰巨大。至少別再衝浪了。

jollen 發表於 July 23, 2012 12:02 AM

在黃金五年的尾聲,毫無疑問,三星與蘋果是贏家。以Android作業系統手機來說,三星後來居上,登上王座。 三星在這黃金五年裡,以「開放平臺」為戰略,建立了一個相當有競爭力的技術研發結構。 反觀許多智能手機商,似乎並沒有利用過去這寶貴的黃金五年,建立公司的軟體研發結構。台灣某手機大廠,似乎也是如此。 黃金五年很寶貴,而且機會一去不復返。一般來看,行業的黃金時期都是甜蜜時間,大部份的人都能吃到糖;行業裡的所有人都是享受激情式的成長。 投資大師巴非特說:「當浪潮退去之後,便知道誰在裸泳。」這個比喻很傳神,我們也把它拿來這裡用。 手機黃金五年是一股巨浪,直接把你往前推。有時,公司不需要建立嚴密的研發結構,衝浪就是了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山寨機行業。行業內用白話文說:「躺著賺錢。」 總結來說,你可能並不是完全靠自已,而是佔「天時」的便宜。有些手機品牌廠只知衝浪、太過於得意忘形,所以沒有利用寶貴時間,好好建立公司的技術研發結構。當浪潮退去,一切都要回歸本質。 現在是誰在祼泳? 三星的智能手機,嚴格來說,從2010年才開始。這段時間,三星建立了一個以開放平臺(Open platform)為中心的軟體研發結構。三星不是祼泳者,因為它在開放平臺戰略方面,做得很成功。 以開放平臺為戰略的研發結構,將幫助三星進入另一個境界。開放平臺是一個概念,在這個概念下所產出的軟體並不一定是開放源碼(Open source),關於這點筆者後續再做說明。比起其它玩「當衝」的手機業者,三星花更多時間做長期佈局的工作。 做為執行者,現在應該去思考如何以開放平臺建立一個精緻的研發結構,為未來做好準備。然而,這是一個需要文化革命的經營運動,是否能落實執行,就是個未知數了。 本文有續集 開放平臺為戰略的軟體研發結構?企業管理技術的一環。...

開放平臺為戰略的軟體研發結構?企業管理技術的一環。

jollen 發表於 July 23, 2012 10:31 PM

大約在二零零九年左右,三星在軟體發展方面,有了更重要的戰略,簡單說,就是更開放、更創新的做法;開放與創新的軟體戰略,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開放平臺與開放源始碼。 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,開放平臺(Open platform)訴求是提供應用程式開發界面,稱為 API (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),廠商可以將 API 打包成應用程式開發套件,稱為 SDK (Software Development Kit);SDK 的目的是提供撰寫應用程式(App)的工具箱(Kit)。最成功的 SDK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iPhone SDK 與 Android SDK。 意思是說,SDK 本身不一定要公開原始碼(Open source),只要有整合良好的 SDK 即可。開放源碼是軟體研發結構的一環,這可以從三星積極參與Android與Linux kernel的開放源碼計畫看出。提到Open source,必須要來說明一件事。 李健熙說過:「三星集團必須繼續開放與創新...公司文化變得更為開放、富有彈性並勇於創新...。」他所提到的「開放」,就包含了Open platform。不管是Open platform或Open source,「都改變了企業製造軟體的方法」。 然而,台灣的企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研發結構。台灣的企業並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沒有觀念。沒有Open platform的思想,就沒有重新建構研發文化的可能性。那就享受不到開放平臺帶來的價值。 三星在向大家介紹Bada作業系統時,新聞說:「Samsung presents Bada, open platform for...

如果把 HTC One X 刷上 CM 的 ROM,就會發現其實...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20, 2012 12:52 PM

從宏觀的角度來看,全球的手機市場「繁華再見了。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。」。另一個要注意是中國的手機市場。從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角度來觀察,中國手機市場,正進入第二個發展時期。 在 2009 年初,Android 掀起的波瀾,傳遞到了中國。從 2009 年開始,到 2012 年初,正好滿滿的三年時間裡,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個發展時期。在這三個整年裡,山寨機、中國品牌與小米機,是最精采的三個故事。 山寨行業最早也最快吃到甜頭。山寨行業具有高度的商業嗅覺,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。這三年裡,山寨商無不大顯身手,並依賴其特殊的「商業模式」,提供快速且高度客製化的手機,在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裡,找到一個利基市場。 除了山寨市場的改變與進步外,中國的品牌手機也有很大的進展。例如,中興與華為的崛起正是代表。根據IDC 的研究,中興 (ZTE) 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手機製造商。HTC 市佔率目前滑落至 2% 左右,位居全球第八。 小米機的故事就不必多說了,其「社群導向」的經營模式,將成為經典。幾天前發表的「小米機二代」,也被外資券商形容為「HTC 在中國的可怕敵人」。小米手機,一家軟體公司的作品,在分析師眼裡,已經和 HTC 平起平坐了。 上述提及的「山寨特殊的商業模式」代表案例之一,就是深度 Android 愛好者的「刷機文化」。這和小米手機有著相當高度的交集。簡單來說,就是經由社群來開發並提供 ROM,讓愛好者刷機,並經營「品牌硬體」。關於這個部份的觀點,可以閱讀「CTimes 矽導論壇:Android元年 vs 山寨機氣象變化元年」一文的說明。 刷機文化,從產品的角度來看,就是一種「客製化手機」的服務。客製化,並不只是訂製硬體,更重要的是訂製軟體。刷機文化正是一種軟體訂製機制,它的運作模式是,由社群開發者扮演 ROM 製造商的角色,整合並提供很多好用的 Android ROM。 小米手機成功的關鍵之一,就是它扮演很好的 ROM 製造商角色。 刷機文化發源自重度使用者與開發者社群,所以這種文化應該是全球性的。事實上正是如此。舉一個例子,CyanogenMod (CM),是國外相當知名的...

宏碁與阿里雲事件附錄:除了阿里雲,中國還有哪些 Android ROM?

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16, 2012 3:06 PM

近幾天大家都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了宏碁與阿里雲事件,這反應了定製 Android ROM 在中國已經是一個熱門的研發項目。定製 ROM 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搶佔互聯網的商機。在不違反 Apache License 與 Android 商標權的前提下,廠商可以自由地移除 Google 服務,並且加入自已的訂製服務。 這是網路版的圈地活動。這也難怪 Google 要在發表會前,要求宏碁臨時抽腿。 訂製 Android ROM 是 AOSP (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) 的分支 (Branch),同時也以刷機方式,提供用戶自由替換硬體上的操作系統。例如,不喜歡官方 Sense UI 的用戶,可以將手上的 HTC 手機刷成 MIUI。 用戶刷機,到底刷上誰的 ROM,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。因為這是一種渠道 (通路)。能否掌握刷機渠道,影響網路圈地競爭成敗。例如:我們可以想辦法讓所有 HTC 手機的用戶,都刷上我的 ROM。當然,我的 ROM...

宏碁與阿里雲事件附錄:到底,哪裡出錯了?從根本的 CTS 談起。

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22, 2012 12:12 PM

宏碁與阿里雲事件的核心是 Google 要求 Android 的硬體裝置都要通過 CTS 測試要求。CTS (Compatibility Test Suite) 的目的是維護建全的 Android 生態系統。簡單來說,CTS 相容的硬體,理論上能運行所有 Play 商店上的軟體;Play 商店上的應用軟體,當然是由遍佈全球的開發者或開發商所製作。Google 的理念是希望讓所有開發者的軟體,都能在所有 Android 的裝置上運行無礙。 CTS 相容性測試 因此,Google 會對 Android 生態系統裡的製造商做出一些要求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述的 CTS。所有裝載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裝置,都必須通過 CTS 測試。CTS 完全是技術問題,這裡面包含了近 17,000 條測試案例 (Test case)。這些案例的目的,是為了確保手機的實作品質、實作完成度、用戶體驗的一致性等等。 通過 CTS 測試後,Google 就會把你的硬體加入到「CTS...

我在 Android World 2012 深圳:與會心得分享

jollen 發表於 November 30, 2012 10:15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2 年 11 月號) 筆者在 10/26 參加了由 IDG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主辦的 2012 Android World Global Developers Conference,原本是受邀發表演講,後來很認真聽了多場演講,相當有收獲,特別整理一些心得與觀察和大家分享。 圖:大會現場 IDG 過去在全球主辦的 Linux World 是非常知名的開發者大會,今年開始也啟動了 Android World 系列活動。Android World 第一次開辦就選擇在中國深圳,可見 IDG 對 Android 在中國發展的重視。根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,在網站上註冊的參加者有 1800 人。今天的會場是在深圳福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,主會場能容納 500 人;現場座無虛席,熱情的開發者填滿了整個會場。 一早來報到時,很認真研究了二天的議程表,我發現這次的活動有一個特色:完全沒有人談硬體;還有另外一個特色:現場設有投融資專區!有志創業的軟體高手,在現場就可以洽談投資了。 會場設置的投融資專區,有紅杉資本、同創偉業、IDG...

iPad Mini 或將終結這場瘋狂遊戲:精實化時代來臨

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29, 2012 5:02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2 年 12 月號) 2012 年的一個現象:全球手機廠都陷入了一個瘋狂競賽,更是一個瘋狂遊戲。Apple、Samsung 構成這個遊戲的雙軸心,在這二個軸心外環繞著許多品牌。這些品牌的瘋狂競賽就是瘋狂地製造 Android 手機與平板電腦,然而,Apple 與 Samsung 卻已悄悄改變行銷商品的方法,他們由大量消費的銷售方式,逐漸轉變為「精實」的做法。 我認為,iPad Mini 可能會開啟新的消費史。過去工業生產模式下的大量消費模式,如今可能因為 iPad Mini 的發表,讓人類逐漸進入硬體的精實消費時代。過去精實消費只存在內容、軟體與服務產業,現在可能更擴大到硬體消費上。這意味著硬體產業將發生以下二種情況: 第一、「以低價搶攻市場,進而促進銷售的增長」這個幾乎被認為是鐵律的法則將失效。市場上為數眾多的低價 Android 平板電腦將面臨滯銷。 iPad Mini 的定價出乎市場意料之外,並沒有採取低價策略。可是我們要知道,如果這樣的價格,並不能如 Android 陣營所願地「嚇跑消費者」,對非蘋陣營造成的後果將更加嚴重。非蘋陣營將面臨「產品懸崖」的困境:完全找不出能與 iPad Mini 對抗的策略,因為低價策略也無法提升銷售數字了。 第二、Android 應用程式獨立開發商,以及內容供應商,將被迫做出決擇:壓注 iOS 平臺,或是分散資源同時發展 iOS 與 Android...

第二個手機時代開始:2013 年觀察重點

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30, 2012 12:07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1 月號) 幾個月前在這裡提到「手機業黃金五年結束」,意思是智慧手機產業初生的高速成長蜜月期,已經正式結束。這段時間是2008到2012年。手機業的營業利益率將開始下滑。 2012年底是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,三星以智慧型手機龍頭的頭銜,完美地在第一個時間的戰場,繳出漂亮的成績單。三星的Galaxy SII成功奪下第一個灘頭堡,宏達電也因此挨了不輕的一拳;延續Galaxy SII的氣勢,SIII更是打下iPhone,贏得智慧型手機的王座。 下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時期,筆者認為可能會是在2013~2015年。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開始了。2013年度到來,未來一年手機業的觀察重點為何,在此提出筆者的看法與大家分享。 第一、差距不至於再擴大。就如同大家所知的,智慧型手機的第一與第二戰線已經抵定,由Apple與Samsung形成的第一戰線,正與第二戰線的手機品牌擴大差距。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,華為、中興、Sony、LG、HTC等第二戰場品牌的總合,還略小於50%。這種大者恆大的現象,應不至於再持續,原因Apple與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將更顯著,從贏家的角度來看,爭奪市份份額可能不是第一要務,反倒是思考如何善用品牌成本效益。並且第二戰線的產品,具備多樣化的特性,在品質與性能方面也有顯著提昇,將更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。 第二、品牌成本效益決定利潤。筆者認為,第二個智慧型手機的戰場,不能由硬體成本或是出貨量來觀察;在這個新戰場,利潤更有意義,裝置出貨數量只是配菜。台灣的硬體廠應該由品牌的角度來看手機市場,Apple將持續發揮它的品牌成本效益,而Samsung的品牌成本效益明年才正要開始爆發。在品牌效益的加持下,對手賣一支手機的成本是0.2台手機,但自已卻是賣一支手機要一支手機的成本,沒有品牌效益,何來高獲利。 關於品牌成本效益可由幾個消費者數字來觀察。根據近期調查,頂極手機的消費者詢問,Apple大約是33%、RIM大約是3%、Nokia大約是8%,HTC則是7%,至於Samsung,高達45%。以品牌的消費者滿意度來看, 根據近期調查,Apple大約是40%、Samsung大約是50%,而HTC則是大約5%。品牌效益創造獲利的第二個手機時代來臨。 第三、新手機生態系統出現。就如大家所知道的,除了Android與iOS外,微軟的Win8將可能成為第三個生態系統。 第四、人才搶奪戰。簡單說,就是App開發者的資源搶奪大賽。關於這一點,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,就不必多提了。但是有一個現象則是值得觀察,就是App開發者或開發商,同時為Android與iOS製作App的比例越來越高,這代表者只為單一作業系統製作App的問題並不存在。但是關鍵會在App開發者的獲利問題上,Google與Apple如何在廣告與下載二個模式外,為開發者創造新的獲利模型,可能成為第二個手機時代的關鍵。 歐洲接下來將可能釋出大量的優秀人才,以及更大量的開發者資源。台灣的產業應把這個議題列入第一要務。合宜的政策與合約架構,才是能吸引這些人才的關鍵。錯過了這次好機會,優秀軟體開發者大量出現的情況可能難以再見。 第五、大量的手機App新創公司。根據筆者的觀察與實地了解,如果你認為現在的手機App新創公司已經夠多了,那麼未來二年的Startups(新創公司)數量與實力可能另你瞠目結舌。這些新創公司的共同特色是走向精實模式,即小團隊、零固定成本、高毛利、更新速度極快、應變能力強、焦點式社群行銷等,另外團隊更年輕化也是一個趨勢。 第六、HTML5與瀏覽器時代。雖然這是在2012年,談了一整年的議題,不過還是有一點值得再次提醒。從開發的角度來看,社交網路(Social Networks)的加據發展,將使HTML5的技術更為重要。而HTML5的運行環境「瀏覽器」,也會有快速的進步與技術創新。 第七、多核App。顯然多核心已經成為手機應用處理器主流,不過,從技術的角度來看,多核心技術的重點在於App本身。雖然多核心技術涉及處理器、作業系統、Android 虛擬機技術、Android 框架等,但是App本身的設計是否能支持並發揮多核心特色,才是讓使用者最有直接感受的環節。簡單說,App開發「多核化」會是一個技術工作的重點。 鑑古知來,筆者整理過去一年的心得,希望能更了解第二個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發展格局;此外,還有一點,如同上一期評論提到的「精實消費時代」,一味地Cost Down,消費者可能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。 軟體團隊的更年輕化,在接下來幾年會更加明顯,以現況來看,大部份的新創軟體團隊,年齡大約在 23~30 歲之間,28 歲後的軟體開發者,更具備經營公司的能力;因此,如同筆者在 [我在 Android World 2012 深圳:與會心得分享] 一文所提,打造一個好的投融資環境,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法。目前台灣的投融資環境來說,和大陸與東南亞相較,實屬不足,這點值得大家省考。...

鴻海「八屏一雲」計畫:導入 HTML5 與技術關鍵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25, 2013 4:12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2 月份) 八屏一雲是鴻海科技集團擎畫的技術藍圖。鴻海科技集團協助 Moko365 舉辦 HTML5 相關課程,筆者有幸擔任系列課程的主要講師,在整理相關技術的過程中,得到了一些心得。使用 HTML5 做為八屏裝置的核心技術時,有什麼關鍵的地方要特別注意?筆者整理了幾個議題,在此與大家分享。 第一、跨裝置。這是第一個「八屏一雲」的重要技術工作。從技術的角度來說,「八屏一雲」,要能跨裝置(cross-device),而好的技術莫過於 HTML5。HTML5 是一個標準,透過此標準來開發 Web App;Web App 必須透過瀏覽器來執行。我們說,Web App 的執行環境(runtime)是瀏覽器。 第二、跨瀏覽器。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開始於2010年左右,大概是 HTML5 標準即將發佈,以及智慧型手機發展進入最高峰,二個時間的交匯點。現今,在 HTML5 世界裡,較具代表性的瀏覽器是 Firefox、Safari 以及 Chrome。 由於每一個瀏覽器實作 HTML5 標準的程度不一,並且實作上還會有一些小差異,因此,讓 Web App 能做到跨瀏覽器(cross-browser)成為另一個重要任務。還好,這個工作是階段性的,不過倒是能讓開發者忙碌很長一段時間。 第三、善用...

SmartTV 與客廳:更大的 App 戰場、更多的商業模式

jollen 發表於 March 1, 2013 5:06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WIRED.tw) 今年(2013)是電視大戰的一年,不過身為軟體人與創業者,更關心的是另一個角度的問題:電視大戰,將會演變為客廳大戰,軟體與網路創業家們,你們是催手。 電視將不再只是電視機,從只是看電視頻道,到能連接網路;這樣的電視機就叫做 IPTV 或 SmartTV。 它正在走手機過去的發展道路。過去手機,從單純的通話功能,演變成現在的 SmartPhone。 IPTV 與 SmartTV 以模糊概念來說,都是「可以連到網路」的電視。不過就定義來看,這分屬於二種不同的產品概念。傳統的電視採用類比訊號方式傳送節目,而 IPTV 則是以數位方式傳送節目。所以,IPTV 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數位電視。IPTV 透過數位機上盒(Set-top-box)來接收節目。Set-top-box 將接受到的數位內容,以 HDMI 輸出方式顯示在電視機上。 SmartTV 則是另一個概念。SmartTV 也稱做 Connected TV,即連網電視。SmartTV 本身內建一個作業系統(OS),這讓電視機本身很像是一台電腦。就像 SmartPhone 也內建作業系統,本身就是一台小型電腦一樣。根據 Wikpedia 上的定義,SmartTV 等於 SmartPhone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SmartTV 無疑是 SmartPhone 的延伸。 透過 IPTV 無法觀看網路電視(例如:PPS.TV),因為機上盒可能不支持。但透過 SmartTV,只要安裝...

瀏覽器引擎的黃金時代開始:Blink 出現、三星來了

jollen 發表於 April 29, 2013 2:28 A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) Google 在 2013 年的 4 月份發佈了一則消息:將開發新的瀏覽器引擎。這是瀏覽器界的大事,這代表著瀏覽器競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。這個新的瀏覽器引擎稱為 Blink,不過它並不是全新的開發專案,Blink 是 WebKit 的一個分支。目前,最新版本的 Chrome 瀏覽器已經改採 Blink 引擎。 Blink 直接採用 WebKit 的原始程式碼,並不是從新做起。這叫人好奇 Google 為何不繼續在 WebKit 引擎上開發,卻硬是將 WebKit 給「fork」了出來?這是瀏覽器引擎的競爭下,一個積怨已久的問題,簡單來說,這是一個商業策略,並不是單純的技術考量。今年二月份,Opera 宣佈每個月有超過 3 億使用者,在使用它們的瀏覽器,同時,Opera 也將開始貢獻 WebKit 專案。這個事件應該是 Google 決定開啟 Blink 計畫的主因之一。 Apple 在...

創業者也能扮演天使投資人

jollen 發表於 May 30, 2013 8:38 PM

去年開始,我想在 Moko365 的基礎之上,以天使投資模式,從事一些專案開發工作,所以有一些朋友,以為我轉行做創投了。 但是天使投資對我來說,並不是投資行業,而是一種全新的創業形式。所以,我自已喜歡用 Startup 來對比天使投資(Angel investors)。 一個顛覆傳統的時代,是創業家的時代,現在就是一個傳統不斷被顛覆的時代,所以我相信,未來十年,甚至二十年的時間,創業家將不斷製造有用的創新產品或服務。而更彰顯這個時代特點的是軟體創新事業。如果你有一個想法,並且也有一筆很小的資金,你就可以很快推出軟體到市場上去測試顧客的反應。 於是,提供小額冒險資金的天使投資人,以及精實模式(Lean Startup)的概念,變成現在當紅顯學。所以,我的公司只要準備一筆小額的預算,就可以讓一個概念(Idea)付諸實行,或許是睹一把的心態,也或許是真正看好一個專案的潛力,但是本質上就是一個創業的行動。所以,天使投資對我來說,是一種創業的新模式,而不是創投行業。 許多人注意到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創公司,有它的獨特價值,所以願意透過小額投資的方式,去支持這些新創團隊。所以這有點像是掏金文化。小額出資者在創新軟體的世界,用力挖金礦,哪怕亂槍打鳥,壓對一個團隊,就像挖到黃金一樣,所有投資都能獲得巨大的回報。 近一年來,我也和許多創投或天使投資人接觸,個人非常認同天使投資人對新創企業的價值,在西方國家,有非常多成功的天使投資案;我發現,成功的天使投資人,他們和新創團隊站在一起,他們認為是和團隊共同在創業。這點非常的重要,把天使投資當做一個職業,把自已變成創業者之一,是天使投資者的精神。 天使投資者此刻是和創業團隊站在同一陣線,並且提供自已的人脈與經驗,這是天使投資的另一個精神,「扮演導師(Mentor)的角色」。我們會發現,有許多投資案,特別是在台灣,投資者(出資人、金主)與創業團隊,一開始就是一種對立的關係,並且在雙方利益談判上,互不相讓,這對軟體創業者來說,是一個不利的現象。所以雙方如果不能互讓一步,尋求合作、創造利益,金主就是在跟自已的錢過不去,創業家是和到手的機會過不去:變成二邊都是睹客,睹一把看看會不會中獎,公司會不會成功。 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在台灣發生了,過去台灣產業不具備天使投資環境,所以產業欠缺創造力,失去轉型能力;而現在,不斷有產業經驗豐富的天使投資者出現,並且積極尋找台灣與國外的投資對象。台灣政府對技術創業與新創事業,也提出了非常友善的政策。這或許能讓台灣從硬體製造的經濟,進入到軟體創新的經濟。 和天使合作 筆者在台灣接觸了許多天使投資人,或是天使投資團隊。我也在轉換自已的想法,以天使投資的角度,去看待自已未來的創業活動。同時,更希望未來能和更多的天使合作,並且也希望他們都能思考:天使投資也是自已在創業,是一種創業活動,而不是出資者。 軟體創業者在 Zero stage 時,找對天使投資者,會有很大的加分效果,因為等於你邀請了有影響力或豐富資源的伙伴,加入到創業團隊,成為創業者之一。浮士德的交易是將自已的靈魂交給魔鬼,以換取驚人的才華與能力,所以又叫魔鬼交易。 天使投資人與創業家並不是魔鬼交易的關係,所以創業家不是在把自已的靈魂出賣,換取資金與豐富的資源。所以在未來和天使們的合作過程中,我不會因為天使的個人喜好,去改變自已的信念,也不會動搖原有的核心價值,如果我是天使的身份,我也不希望創業團隊,因我的個人喜好,失去自已的靈魂。如果不是這樣的話,天使就是魔鬼,我就是和魔鬼在做交易了;並且,原本想當天使的我,也成為魔鬼了。 * Jollen's Blog 將透過 Booklog 平臺,將日誌以 Ebook 形式集結為更系統化的電子書,歡迎關注。...

談開放創新與管理:外部的力量

jollen 發表於 June 27, 2013 7:28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,2013 年 7 月號) Open Innovation,開放創新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 的 Henry Chesbrough 教授在他的著作 Open Innovation: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裡提出了開放創新 (Open Innovation) 一詞。 Henry Chesbrough 教授目前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 的開放創新中心 (Center...

談開放創新與管理:精實軟體開發

jollen 發表於 July 28, 2013 9:40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,2013 年 8 月號)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,精實軟體開發。另一個開放創新與管理的支柱就是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。Lean Sfotware Development 的概念源自日本 Toyota 的生產系統,後由 Agile 社群將之導入軟體工程領域,成為敏捷開發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礎。在敏捷開發模式的發展過程中,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的觀念不斷被討論;不久後,便由 Mary Poppendieck 與 Tom Poppendieck 將其發展成一套系統化的模式,Mary 與 Tom 同時也提出了 22 套工具,以落實 Lean Development。這是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的起源。...

Startup Engineering 演講

jollen 發表於 August 26, 2013 11:22 PM

我在 Android Day 2013 上的 [Keynote 演講]。 創業熱潮在全球發燒,並從網路、Apps延燒到開放硬體,如今,開發者不僅可以在應用上創新,成為創業家也不過是一線之隔。不過,從開發者到創業家,除了熱情,還需要具備更多條件。 《Startup Engineering》是Stanford大學所開的一門知名課程,目的是有系列的教導軟體創業的技術、設計、行銷與運籌。在這場演講中將剖析軟體創業不可不知的必要條件。...

解讀三星的開放創新中心

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27, 2013 11:57 A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3 年 10 月號) 自從三星將開放源碼做為軟體經營的主要戰略後,現在又更進一步,在矽谷設立開放創新中心(Samsung Open Innovation Center),藉此打造更大的人才平臺。三星的開放源碼戰略,仍至於開放創新中心,都圍繞在「人才」的層面。 三星在 2013 年 9 月 14 日於矽谷舉辦的「創業公司如何全球化」會議中提到,三星開放創新中心的工作,主要為創業加速器(accelerator)和投資。創業加速器與投資,很明顯就是從天使投資人的角度,成為創業者早期的投資人。 三星,一家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硬體製造公司,用微觀的角度,去做宏觀的事情。開放創新,將會是開放軟體後,另一個改變世界的力量。從 2013 年開始,第一波的網路創業潮開始,這一年可說是 Startup 元年;Startup 創業風潮,是開放創新的代表性文化。三星在成為世界的硬體巨獸後,還能保有如此膽大心細的公司文化,預見不久的未來,大約在 2013 下半年左右,第四代的新三星雛型將浮現;我們將能推斷,三星的下一波競爭力將建構在硬體結合創新的網路服務上。 軟體與硬體的整合,其戰場將更進一,延伸到軟體、硬體與服務的整合。2013 年出現大量的 Startup、天使投資機構與創業加速器,這個現象幾乎能斷定未來三年內,也就是 2014~2016 年間,將是網路產業的另一波革命。傳統的硬體製造商,面對新一波來勢兇兇的變革,要怎麼因應?筆者提出幾個建議: 1. 開放創新做為公司的經營戰略:這點與開放源碼的戰略地位相同,都在於「人才」的部份。傳統的招募制度,已經無法吸引到優秀的軟體人才;傳統的招募制度,可能完全失靈。 2. 經營開放創新業務:三星的開放創新中心,將開放創新中心做為一項業務。筆者認為這是相當可行的觀念,將「天使投資」與「收購」做為主要業務,不但能取得大量的外部創新資源,也能達到直接吸納(收編)人才的目的。 創業如果是開放創新的主要文化,我們就要把員工的觀念,提昇到創業者的層次;把專案的觀念,提昇到育成與加速器輔導的層次。最後,把收購做為是一項業務。在開放創新的生態體系中,創業家、天使投資人與收購者,是不可或許的三個元素。如今,能做為收購者的超大型企業,或是手上握有現金,具收購實力的中大型企業,將面臨市場開發飽和的問題;收購新創公司,將可成為成長的一個動力。 三星開放創新中心的 Marc Shedroff...

Publish Early 早期出版新文化

jollen 發表於 October 25, 2013 1:02 PM

本文章採用 Markdown 語法撰寫(why?),若無法閱讀內文,請點擊這裡。 資訊圖書的出版要進入一個新時代了。因為資訊科技進步神速,以及開放內容(Open Content)的推波助瀾,過去資訊相關圖書的出版模式將再次改變。 過去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專業電腦書的輕薄化。輕薄化有二個意涵:第一、內容簡明扼要,甚致沒有太多的鋪陳,讀者的背景知識必須充份;第二、頁數變少,過去幾年,新技術的電腦書,或是主題限定在一定範圍的電腦書,頁數大多維持在 200 頁附近。 輕薄短小、簡潔有力 對筆者來說,這種輕薄化的電腦書,可以帶來無比舒適,以及有效率的閱讀。雖然這類型電腦書的頁數少,但內容可不簡單,不但意簡言賅,直達技術的核心,對於重要觀念的講解,也相當精確。當然,閱讀這種電腦書,就要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。 現在,由於技術進步更快,使得寫作到實體出版的速度遠不及技術的變化。實體書已經無法扮演傳播知識的良好角色了。所以,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資訊出版再度進入新的轉變期。一個是電子書與自助出版的盛行。例如:Amazon Single 可以提供作者一個自助出版的管道。另一個則是 Micro Book 概念的出現。Amazon Single 的出現,其實也是想幫助作者出版 Micro Book 作品。 以電子書、電子出版與微型書的模式,讓知識能快速傳遞到讀者手上,這種新的出版模式,才能跟上技術的快速變化。 ## 微型書 近二年來,電腦出版業似乎出現一波微型書(Micro Book)的出版風潮。所謂的微型書,就是頁數介於 50-80 頁的電腦書。這類型的電腦書,一般都是先採取電子書或電子出版形式,最後出版商再印製實體書上架販售。 Micro Book 本身的文字內容,大多在網路上能免費取得,但網路上的文章形式過於鬆散,所以 Micro Book 在這個時代,有另外一種價值。台積長董事長張忠謀先生,在 2000 年一場講座中說:「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。」如果我們要讓網路上的內容 (Content)變成自已的知識(Knowledge),系統化地整理並編篆這些免費內容是很重要的工作。 就是因為免費內容太多,我們更需要專家為我們去整理並編篆這些內容,Micro Book 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,因為它的出版相當快速(一般是三個月內),不必等到完整的書寫完後再出版(可能費時一年),甚致可以做到隨時改版(Publish...

開放創新(Open Innovation)是治理公司的思想

jollen 發表於 December 20, 2013 4:03 PM

開放創新是治理公司的思想 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4 年 1 月號) 三星不久前成立了 Open Innovation Center,正好台灣的宏碁也在努力進行轉型,並且提出「自建雲」做為轉型的方向。在這裡,筆者希望從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來討論「開放創新」與公司治理的關係,並且提出一些對宏碁轉型的個人看法。 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本質上是一個「公司治理」的方法,這是一種人才政策,也是三星在「開放」的潮流下,十年來的第三次人才政策轉變。Open Innovation Center 並不是在做「創新研發」,而是吸引有想法、具創新思維的人才,進入到這個中心,藉由三星的資源,扶植這些人才創業,讓這些人才進行「研發」工作。 由此來看,三星的政策應該是採取精英政策,而不是為了吸引大量的創新人才,主要的原因之一是,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將天使投資與併購看成是一項業務,而不是為了招攬有能力的開發人員。創新研發的重點在人才,人才的重點在「正確的人才政策」,有了正確的人才政策,這些人才就會流進來你的生態體系,幫你做「創新研發」。台灣廠商只是從「創新研發」的字面去解讀的話,並無法深入了解三星 Open Innovation Center 的目標是什麼,以及它的戰略是什麼。 不久前,筆者在解讀三星的 Open Innovation Center 文章裡,提出二個給傳統硬體製造商的建議。這二個建議都是以開放創新做為主要戰略。開放創新談的是公司治理政策,再加上創業活動是全球的熱門活動,因此從投資與收購的角度切入,看來是一個最佳化的策略。比如說,Wearable Devices(比如:手錶),這些裝置是「創新的硬體」,而不是「製造的硬體」或「Cost-down...

Coding 就是 Writing:寫程式是一種作文能力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14, 2014 2:59 PM

(文/Jollen,原文刊載於 Mokoversity) 「每個人都要學 Coding」、「全民 Coding」,這是近一年來最特別的現象。大家都來學 Coding,也是 MokoVersity 的理念。 寫作文 為什麼要學習程式設計?並不是為了將自己訓練成軟體開發專家,而讓自己能夠具備「寫作」的能力。 從寫作(Writing)的角度來討論程式設計,就好像小時候大家都在學校,學習寫字與作文一樣。 如果,你是個設計師,內心深處充滿著許多想法,而這些想法可能必須以程式設計的方式來呈現: 這就是為什麼設計師要學習程式設計的原因。會寫作,你就可能用作文的方式,完整表達自已的想法。為什麼要自已寫作文?因為很難透過他人來「轉述」心裡最深處的思想,或是感覺。 設計師的許多想法,特別是一些細節,除了透過自己親自動作來實作原型(Prototype)外,並不容易經由工程人員,幫你完整實現想法。透過他人的筆,很難完整表現自已的想法:工程師並不能幫助設計師,完整表現出想法。 所以,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。當你有許多想法時,可以自已寫作,透過文章的方式來表達,並將它發佈在網路上,和許多人討論分享。 同樣的,也能把這個概念,套用在「每個人都要學習寫設計」的角度。如果我有一些想法,而且也可以很快的用程式碼來「寫作」的話,就能了解為什麼 Coding 就是另一種 Writing 的能力。這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的基本技能了。 現在在國外,特別是美國,正在推行小朋友學習程式設計的運動。一些學校,從小學開始教導小學生,如何將自己的想像,以程式碼的方式表現在電腦螢幕上。 教導這些小學生寫程式,並不是希望他可以成為最厲害的工程師,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思維,具體表達出來而已。 美國總統歐巴馬,在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ek 上提到:「Learning these skills isn’t just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, it’s important for our...

Software 與 NoHardware - 不只是硬體的時代

jollen 發表於 February 6, 2014 11:18 AM

因為 Mokoversity 計畫,筆者近期有機會和團隊成員,以及各界專家,交換許多對產業的看法。因此,有了 NoHardware 的想法。在這裡提出與大家分享。 近來聊到,如何媒合(Bridge)軟體人與硬體人時,筆者提到,現在的時代,不應該太過於強調軟體人與硬體人。意思是,不去鼓勵軟體人就只做軟體,也不鼓勵硬體人只做硬體。所以,軟體人與硬體人的媒合機制,有點被筆者打了回票。因為,「媒合」是一種消極的做法,更積極的做法是從「自已」出發。 硬體人也可以學 Coding,這不就是硬體人做軟體的起步嗎。因此,培養全端能力(Full Stack)就是實現想法,將想法實現為產品的關鍵。這並不是強調「單打獨鬥」的做事方式,而是將內心想法 Prototyping 出來的重要能力。有了 Prototyping 後,接下來就是尋找專業伙伴,進入專業分工、團隊運作的階段。這是一個「跨領域學習、再交流結合」的時代。 又如,Designer 也可以是 Coder,Coder 也可以是 Designer,這就是 Mokoversity 的精神:站在全民寫程式的角度。當 Designer 也是 Coder 時,就可以 Reinvent 很多事、物。 為什麼硬體廠做出來的硬體就是硬體?因為他們過度依賴「專業分工」,所以沒有火種:公司內部沒有能在硬體上點火的軟體人,也沒有能在軟體上點火的硬體人。 NoHardware-Not Only Hardware 從事 Backend 開發的工程師都聽過 NoSQL[1],它的意思是 Not Only SQL。傳統的關聯式資料(RDMBS)採用 SQL 查詢語法,來新增、刪除、查詢與修改資料庫。NoSQL 是一種不採用...

Life Hacking Startups

jollen 發表於 January 5, 2015 4:30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:CTimes 2015 年 1 月號) Life hacking 是 1980 年代 Hacker 文化下的副產物。Hacker 的一個重要精神,就是製作能提高生產力(productivity)的工具,例如:命令列工具(command line tools)、快速鍵(shortcuts)或是一些程式設計的小技巧(programming skills)。 程式設計師有很多可以解決常見問題的巧妙方式(ingenious),比如說:利用 editorconfig 解決跨編輯器的問題。使用 editorconfig 也解決了不同人寫程式時的格式問題。Life hacking 文化同樣如此,利用一些方式或技巧,解決生活上的問題,或是提高自已的生產效率。其中一個知名的 life hacking 就是「2mm 法則」。 2mm 的差異,決定了足球射門得不得分,這就是 2mm 法則的一個例子。又如,知名演說家與名嘴,也是 2mm 的差異。2mm 法則是知名演說家 Tony Robbins 提出的 life hacking...

Change of IoT Apps:mBaaS 遇上 IoT

jollen 發表於 May 5, 2015 1:18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:2015 年 5 月號) mBaas 雖然不是新的概念,但它改變了應用程式開發的思惟。比如說:Real-time WebHooks。WebHooks 是一個 Backend-to-backend 的設計模式,mBaas 對 Mobile app 開發模式,產生有一些重要的改變。 「Change of Mobile Apps」是對 mBaaS 最佳的註解。這個 mBaaS 模式,也正開始「Change of IoT Apps」。根據筆者的觀察,mBaaS 商業模式,最有機會在 IoT 領域,取得大規模的成功。現在的 mBaaS 供應商,往 IoT 服務平台發展,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策略。一個 mBaaS + IoT 的平台,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功能呢?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匯整,供大家參考。 第一、Smart...

物聯網架構師: 談 IoT Diagram

jollen 發表於 September 11, 2015 11:34 PM

物聯網架構師: 談 IoT Diagram 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 CTIMES 雜誌 2015 年 8 月號) 上一期專欄提到的通訊協定革命,是微觀的 IoT 經濟體;這一期來討論宏觀的 IoT 經濟體:IoT Diagrams。IoT Diagram 簡單說,就是物聯網的構成,這包含很多面向,例如:Product、Service、Experiences、Business Models 等。以下從中摘錄幾個重點主題(Agenda)與大家分享。 第一、Sensor。這是 IoT 最基本的構成,Sensor 的成本與技術,直接影響 IoT 的佈署與互連方式。此外,整合無線通訊技術(WiFi、BLE、GPS、Satellite 與 GPRS )的 Sensor 會帶出各式的物聯網應用。目前有一些新創公司(例如:WEFT),使用無線通訊技術的 Sensor 來提供物流追蹤(Logistics)服務。 第二、Actor。最主要的 Actor 是使用者(人類),但 M2M 的情境運用越來越廣泛,因此...

Top | 授權條款 | Jollen's Forum: Blog 評論、討論與搜尋
Copyright(c) 2006 www.jollen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