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,軟體意識抬頭了!Android 大功臣與 3個 M 型現象

jollen 發表於 May 30, 2011 11:29 PM

文/Jollen Chen(原文刊載於零組件雜誌 2011 年 5 月號)

新一波的產業核心競爭力,有一個最簡單的答案,那就是「軟體」。軟體不只是「程式碼」與「技術」的代名詞,而是代表了整個新時代,從產品面來看,就是「創意」、「社群」與「網路」。「軟體提升附加價值」、「軟體才是產品的核心」等口號,不再是「下一波」產業的趨勢,而是「現在進行式」了。

近期台灣許多大廠,不約而同,大舉招募「軟體工程師」,說明軟體反客為主,將在「硬體成本競爭」時代自創格局。從「人力資源」的角度來看,經營教育訓練市場多年,最近也發現到許多過去沒有的有趣現象:人才移動很M型,自有開發能力很M型,建立軟體能力意識很M型。

第一、要人、找人 vs 找不到人。這是過去幾年沒有過的現象,可以說是「幾乎所有」的科技廠,都在設法招募優秀的軟體人員,以提升公司的軟體能力。軟體相關的招募需求旺盛,前所未見。從目前開放出來的軟體職務,以及招募現況來看,呈現相當兩極的現象。頂尖人才或即戰力,幾乎都往少數科技大廠移動,更多廠商開放出來的職務則是乏人問津,顯見「軟體」的新時代,公司的號召力、形象、品牌、活力與產品等,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。

第二、委外、再委外 vs 自有開發能力。因為Android前景大好,有不少軟體外包的案件,為數可觀;廠商也大舉採取委外方式,「設法解決一些技術問題」。不過,有一點可以讓我們思考的現象是,有軟體開發「丟包」需求的,幾乎都是中小型廠商,甚至是一些二線品牌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們應該是設法提升自我的軟體開發能量,建立自已的核心價值,委外不再是面對軟體時代的良好解決方案。有能力自製軟體的,大多數都是大型產品公司,或是小型新創軟體公司。台灣品牌找深圳山寨做「代工」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第三、內部軟體人才的培養。從事教育訓練多年,很明顯感受到,這一年公司對內部軟體人員養成的重視。不單單只是從這一年接受內訓委託案的數量來看,更可以從廠商心態轉變來看。很令人感到興奮的是,廠商不但有強烈的「建立軟體團隊」意識,更願意投入資源,培養內部團隊。大部份具規範的廠商,積極採取內部培養的方式建立軟體能力,這與中小型廠商的「委外」做法,大相逕庭。現在的現象是,有人積極培養軟體能力,也有人認為仍必須做成本競爭,軟體只是附件。

最後,這是個人看法。不過是招募、委外或內部養成,都能有效地解決「軟體開發面」的問題,但就像我們知道的,軟體是「網路」、「應用」、「創意」、「社群」、「產品」等多面向的技術,除了開發技術外,產品規劃也是很重要的能力。台灣一些品牌廠的成功經驗,是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的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提升產品經理人對軟體的認知,才能擺脫「硬體思惟」,擺脫「成本、規格與 BOM」的硬體勝利方程式 (Hardware);有了軟體,應該來做真正的「產品 (Product)」。

Jollen's Blog 使用 Github issues 與讀者交流討論。請點擊上方的文章專屬 issue,或 open a new issue

您可透過電子郵件 jollen@jollen.org,或是 Linkedin 與我連絡。更歡迎使用微信,請搜尋 WeChat ID:jollentw